加速普及!三重驅動商用車ADAS裝配率快速提升

  • 發表于: 2022-08-31 09:56:33 來源:中國汽車報

相較于乘用車,商用車由于體型龐大、盲區多、載人或載物量大,因此有著更為迫切的安全性能提升需求。而高級駕駛輔助(ADAS)的應用,有助于營運車輛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并能有效緩解疲勞駕駛。

近年來,隨著ADAS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政策和相關安全法規的持續推進,ADAS在商用車市場加速普及,包括前方碰撞預警系統(FCW)、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S)、自適應巡航系統(ACC)等主動安全裝置已實現上車量產,成為越來越多高端車型的標配。

市場、政策、技術三重驅動 商用車ADAS配裝量快速提升

近幾年,商用車ADAS裝配量快速提升。據相關研究機構數據統計,2021年,國內商用車ADAS整體裝配率達17.3%;在預警系統領域,商用車LDW和FCW裝配率分別為16.9%和16.1%,運營貨車LDW和FCW裝配率分別為17.5%和17.6%。其中,牽引車裝配率高達97.9%;從AEB配裝率來看,中重卡占比已達到15.7%,牽引車的配裝率更是高達30%。

此外,根據新車上險發布的數據,2021年,國內運營貨車(牽引車+載貨汽車)前裝標配雙預警(LDW+FCW)新車上險量為65.95萬輛;前裝標配AEB新車上險量為4.29萬輛,占全部運營貨車比重的14.16%;標配LDWS、AEBS的9米以上營運客車達3.27萬輛。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用車ADAS市場快速增長的背后,有三大主要驅動因素。

首先,安全是商用車領域繞不開的話題。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助理、智能網聯中心主任戴一凡指出,商用車作為生產工具,承擔著更艱巨的運輸任務以及更高的行車風險,運營過程中更容易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且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而推廣應用ADAS系統,能夠為商用車帶來安全方面的助力。

一項針對重卡司機的調查數據顯示,疲勞駕駛引發交通事故的比例高達73%,而駕駛人經驗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引發事故的占比分別為32%和26%。從中不難發現,疲勞駕駛是引發車輛偏離車道行駛以及追尾的元兇,而加裝智能輔助安全系統,能夠及時幫助駕駛員察覺危險,提前采取應對措施,甚至主動干預車輛執行功能,從源頭上降低碰撞類事故的發生。

隨著運輸從業者安全駕駛意識的提升,以及對減輕勞動強度需求的增長,他們逐漸意識到配裝ADAS系統可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車隊的保費和運營成本,因此ADAS在近年來已成為商用車市場的新寵,其裝配量和滲透率不斷提升。

除了市場層面對ADAS產品有著較為旺盛的需求,相關法規、標準的實施也給商用車ADAS市場帶來巨大的推動力。據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周煒介紹,在認識到ADAS技術應用對商用車安全的意義后,國家監管部門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強制要求運營車輛加裝與行駛安全相關的ADAS系統。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7年起,《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營運車輛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性能要求和測試規程》等標準密集出臺,逐步要求中大型客車、中重型載貨車、牽引車安裝LDW、FCW、LKA、AEB等ADAS系統,ADAS功能也從提示預警逐步向輔助控制升級。另外,從2021年5月起,最高車速大于90km/h的牽引車和總質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載貨汽車應安裝AEBS規定的實施,為商用車ADAS市場帶來了更大的增量空間,進一步推動商用車ADAS系統從后裝向前裝市場邁進。

“隨著相關法規、標準的落地,國內商用車ADAS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法規、標準驅動下的整車智能駕駛技術升級,也為傳統整零企業提供了智能化轉型的土壤。”瑞立集團執行總經理余錦瑞說道。

“商用車智能化升級一直是由標準驅動的,隨著相關標準的逐步實施,LDW、FCW、AEB等系統將逐步成為商用車的標配。未來,商用車ADAS市場也將迎來快速增長期。”商用車業內專家指出。

國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國家智能網聯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專家尚進補充道,ADAS關鍵技術水平的提升,也為商用車ADAS市場上量注入了強勁動力。特別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以及車載芯片和算法等核心功能的技術水平,相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

高端車型集成更多ADAS功能 智能化配置不能只是噱頭

如今,商用車市場已逐漸步入存量競爭時代,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油氣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公路運輸市場運營成本持續上漲,商用車企業與運輸從業者均面臨著“破局”難題,而通過智能化技術提高卡車運輸效率和安全性,成為帶來增量價值的關鍵。ADAS作為汽車智能化變革中的一項關鍵技術,被視為提升產品力的關鍵配置,部分功能也逐步進入頭部商用車企業產品配置序列,助力企業切入高端市場。

具體來看,一汽解放鷹途、福田歐曼銀河、中國重汽汕德卡/黃河、陜汽德龍X6000等定位高端的重卡車型,已配備了諸多ADAS功能,如LDW、LKA、ACC、AEBS、PACC預見性巡航等。

相關行業機構統計發現,各大品牌的高端重卡車型主要采用“前視攝像頭+毫米波雷達+DMS攝像頭+環視攝像頭”的技術方案,實現多種ADAS功能的應用,最大限度提升車輛的駕駛體驗和行車安全,以期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毋庸置疑,卡車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更多智能安全配置上車,的確能夠提升行車安全,但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勢必會帶來成本的提升。從需求端來看,智能化安全配置能否實現規模化推廣應用,主要取決于產品的價格和卡車司機對于安全的認知。

“實際上,隨著消費者對駕駛安全性、舒適性需求的不斷提升,一些主被動安全配置備受用戶認可,比如雙預警系統的上車量產已呈現出規模化趨勢,這與其功能實現難度小、加裝成本低密切相關。”某重卡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運輸從業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依然很高,多數用戶更愿意承擔車輛性能改善所增加的成本,而不是智能化配置。另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一些ADAS功能并不常用,且技術尚不成熟,無法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和幫助。

浙江新騰運輸公司負責人劉敏東告訴記者,卡車司機之所以很少主動要求加裝智能化安全配置,是因為它們或多或少存在“不完全適用”的問題。卡車的運營路況十分復雜,不僅變道、堵車是常態,而且還會途經鄉道、省道、國道。車道偏離預警、前碰撞預警發揮作用需要相對理想的路況條件,否則極容易出現誤報,反而導致卡車司機無法安心駕駛。

“因此,無論是國家強制要求安裝的新配置,還是車企力薦的新功能,能給卡友帶來安全保障和更多收益,才是最根本的出發點。畢竟貨車是賺錢工具,ADAS功能不能只是空有噱頭,還要真正結合司機的需求,才能讓市場接受。”劉敏東說道。

對此,多位行業專家也表示,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卡車始終是生產工具,而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技術標準,以及車企推出的新技術,主要目的是讓車輛更加好用、安全、高效,如果偏離了這個初衷,將會給用戶帶來額外的負擔。

“當下,在商用車ADAS功能從主動安全向輔助駕駛持續演進的過程中,切實解決終端用戶的痛點,為其創造更多價值才是核心驅動力。比如如何降低油耗,是商用車供需兩端的共同關注點。當前配裝在高端重卡車型的PACC功能,在節油及行車安全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已成為商用車企業追捧的節油利器。”上述重卡品牌負責人說道。

本土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是關鍵

多重因素驅動下,國內商用車ADAS市場持續升溫。幾年前,相繼出臺的營運客、貨車強制性安全法規,助推商用車雙預警系統快速上量,一批較早布局ADAS市場的國產供應商,以主動安全(法規項)作為切入點,率先實現了產品的量產上車,快速搶占了第一波市場紅利,打破了海外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

由于國產方案成本低、性價比高,商用車雙預警市場幾乎成為了國產供應商的天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雙預警前裝市場競爭格局相對穩定,且市場集中度高,國內供應商超過20家,其中前5家合計市場份額接近90%。

伴隨相關法規和標準的不斷升級,商用車ADAS開始由雙預警向AEB制動功能進階。由于國內整車和執行系統零部件企業在車輛控制技術層面還不夠成熟,同時在成本控制上也與國外競爭對手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該領域基本被外資供應商所壟斷。

“目前,國內要求營運貨車配裝能夠識別行人的AEBS,標準已領先歐盟,而且國產ADAS供應商已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與跨國公司的差距不斷縮小,并且在核心傳感器、算法等領域的技術水平不亞于外資企業,但惟獨弱在執行層面。”戴一凡指出,AEB/LKA等功能涉及整車和執行器的匹配,必須接入底盤的制動、轉向系統,而線控底盤系統領域基本被外資供應商壟斷,占據了市場核心“入口”。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整車和零部件供應商有機會與外資企業一較高下,并且實現逆風翻盤。

一方面,國內供應商在成本、定制化、場景驗證、洞悉市場能力等方面具有優勢。國內交通運輸環境復雜多變,如果不深入了解市場和相關政策,即便是再先進的產品,也有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外資供應商的產品價格較高,并不是所有商用車企業及用戶都愿意或有實力承擔的,而國產供應商則具有明顯的經濟性優勢,而且開放度相對較高,更符合車企掌握核心技術和話語權的需求。可以預見,隨著系統集成能力提升、傳感器性能進步、功能體驗感增強,商用車ADAS的成本將逐漸下探,疊加政策推動,重型貨車ADAS裝配率有望大幅提升,這也給本土供應商提供了更多機會。

“商用車ADAS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主管部門對于提升營運車輛安全技術水平的堅持與前瞻,需要商用車ADAS行業研發更先進的硬件與算法,提升識別準確率和規劃控制的性能水平,加快ADAS產品的反應速度和可靠性,為下一步商用車智能無人化駕駛升級奠定良好基礎。”中國齒輪和電驅動專業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汽車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李大開認為,面對當前國際緊張形勢,國家和整車企業都有防止“卡脖子”的需求,這是本土供應商實現突圍、占領市場的最好機遇。因此,本土供應商在加快技術攻關的同時,也要進一步降低成本,發揮一直以來的性價比競爭優勢,利用貼近本土的算法策略,加快研發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產品,塑造品牌效應。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像干線物流場景中車型的行駛環境比較單一,但對技術水平和集成能力要求極高,對于國內ADAS供應商來說,需盡快補齊在線控底盤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短板,提升產品穩定性,這將是與外資供應商角力的關鍵一環。

戴一凡表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希望國內車企給本土ADAS供應商更多試錯的機會,讓它們更好地參與競爭,不斷完善產品。同時,本土供應商也要深入了解車企的訴求,幫助整車企業開發出具有性價比和競爭優勢的產品。通過更開放、更靈活的方式進行合作,共同推進技術進步與產業鏈的成熟完善。

尚進指出,整個ADAS行業正在向大處理器、域控下的L0~L4集中開發,傳統的產業鏈也將迎來新一輪變革與挑戰。未來,供應鏈體系之間橫向和縱向的合作將會不斷涌現。對于傳統ADAS供應商來說,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找準自己的位置非常關鍵。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本土企業的ADAS產品能夠成為中國商用車的主流標配,并且在世界商用車市場上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李大開最后說道。(李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