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擴容助推汽車業高質量國際化

  • 發表于: 2019-09-09 14:00:30 來源:人民網-中國汽車報

新一批自貿試驗區塵埃落定。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了《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至此,經過五次擴容,我國目前共設立了18個自貿試驗區,擁有自貿試驗區的18個省市自治區,GDP總量占比達到了全國的近80%。

“自貿試驗區給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和新的機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在接受《中國汽車報》采訪時表示,隨著自貿區提供更高程度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條件,自貿區有望成為汽車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大規模和更高技術水平方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多點開花便利車企“走出去”

自2013年上海設立自貿試驗區以來,目前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布局在逐步完善,已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從2013年上海自貿區的一枝獨秀,到如今的18個自貿區,可以說已經形成了多點開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自貿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通過更多的不同自貿區來進行差別化探索,多管齊下,試驗出來的改革經驗會更有針對性和差別化,會形成更多、適用面更廣的改革試點成果,從而更大力度推動對外開放。自貿區范圍的擴大說明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在自貿區范圍內,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加快產業的進步,促進轉型升級。

從此次新增加的6個自貿區成員來看,目前我國的18個自貿區已經形成了“沿海無缺口,內地有重點”的嶄新格局,而在廣西、云南、黑龍江新設自貿區,這是中國首次在沿邊地區布局自貿試驗區。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指出,這有利于通過改革創新助推沿邊開放,輻射帶動沿邊發展,為中國進一步加強同周邊國家經貿合作、提升沿邊地區開放開發水平,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經驗。

“自第一個自貿區成立之初,就設立了復制自貿區試點新機制、新體制成功模式的目標。如今,自貿區試點范圍由沿海向內陸地區擴展,自貿區革新的機制、體制將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復制,惠及更大范圍的外貿發展。”白明提出,對外貿易便利化、對外開放升級,在給積極謀求‘走出去’的汽車產業提供便利的同時,還將通過引入外部競爭,促進國內汽車企業提升產品和品牌競爭力,實現更好地向上發展。

■從平行進口到認證新機制

自貿區可理解為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的單獨隔離區域,區內可進行倉儲、貿易、加工等業務,在關稅和配額等方面有優惠規定,貨物儲存期限一般不受限制,已經成為全球資本、商家、企業競相追逐的“開放高地”。自6年前我國設立首個自貿試驗區以來,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12個自貿試驗區吸引外商實際投資近700億元,占全國比重14%左右,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超過20%,較全國增速7%的水平高出將近13個百分點。具體到汽車行業,最先受益的即是平行進口業務,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張忠東稱,天津自貿區已經成為汽車進口監管和汽車進價信息的聚集地,通過平行汽車的引進,消費者購買進口汽車的價格降低20%。在自貿區的不斷擴容下,截至今年年初,我國平行進口汽車試點企業新增42家,總量已經達到149家。今年上半年的平行進口汽車市場也表現突出,根據國機汽車-中國進口汽車數據庫數據,今年1~6月累計平行進口汽車9萬輛,同比增長51.3%,占總進口量的17%,同比增長4.4個百分點,占比創下近6年來新高。

值得肯定的是,除了取消平行進口汽車保稅倉儲時限、出臺通關作業流程便利化以及實施汽車海關集中驗估等措施外,自貿區還在優化整車生產企業CCC認證(強制性產品認證)流程方面進行了切實的探索和實踐。今年7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正式簽署了《共同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暨汽車產業發展質量認證服務工作備忘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對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實行“先發證、再審查”,有利于縮短口岸進出口汽車取得認證的時間,成為推進檢測認證國際合作的又一項務實舉措。

■國內競爭或更激烈

當前,國際市場環境錯綜復雜,國際經貿規則進入深度調整期,我國汽車出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受此影響,在保持了兩年左右的持續增長后,近段時間國內汽車出口又出現了下滑。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7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8.1萬輛,比上月下降15.5%,比上年同期下降14%,汽車出口降幅擴大。今年1~7月,汽車企業出口56.9萬輛,同比下降6.3%。“新一批自貿區的設立,有望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出口止跌回升的力量之一。”白明建議,國內汽車企業應該用好用足自貿區的各種制度創新與政策紅利,特別是利用好自貿區內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更高的條件,先在自貿區這個小環境里得到發展,隨后依靠自貿區更好地邁向國際市場。與此同時,車企還可以利用自貿區集中優勢資源的便利性,積極引進先進的產品和技術,反哺自主研發,實現總體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集成。

在張建平看來,過去有些經濟發達的省市未能培育出具有國內較高影響力的汽車品牌和企業,如今,有條件的自貿區可以利用自身具備獨特優勢的土地和空間來發展汽車業,實現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此外,白明強調,由于在自貿區內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和準入前國民待遇的政策,將對吸引外資起到更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內車企應做到迎接更激烈挑戰的準備。最新消息顯示,特斯拉位于上海的工廠已獲得首張竣工合格驗收證,將于今年底正式投產。

業內普遍認為,特斯拉在華國產之后將對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不小的影響和沖擊,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大門越開越大,像特斯拉這樣的外來競爭者將越來越多,國內相關政策和制度也正在朝著更加公開、開放、自由的方向發展,在營造更加健康發展環境的同時,優勝劣汰也將加速。“競爭將愈發激烈,國內車企要做好心理準備,積極應對。”張建平建議,在國內車市遇冷的當下,國內車企一方面要緊緊抓住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趨勢,向中高端市場邁進;另一方面通過兼并重組,加強產業集中度,依靠規模效應和邊際成本的降低,實現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