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出行場景有歐美兩派模式 無人駕駛客車將成技術支柱

  • 發表于: 2022-03-01 15:55:55 來源:中國汽車報

電動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已成為交通運輸領域快速變革的重要基礎,這種變革是基于信息通訊技術所帶來的互聯、互通和系統整合,它們正在促進城市結構、社會及關系的更新,直接驅動城市出行方式的轉變。

公共交通學者王健認為,當前電動化、智能化及共享化在公共交通服務領域的實踐成就尤為突出。簡單梳理不難發現,電動客車、無人駕駛巴士在全球范圍內已有眾多應用及示范運營案例。他表示,無人駕駛客車在未來3~5年內將成為出行即服務愿景的有力技術支柱。

未來出行場景有歐美兩派模式

作為長期關注城市出行發展變革的行業學者,王健對于未來出行場景的發展和演變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認知,他認為,在全球范圍內,未來出行場景可大致劃分為兩種模式。在美國,理想的未來出行場景是以共享汽車(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模式,作為公眾出行服務的終極技術解決方案;而在歐洲,未來出行的愿景則可以被概括為“出行即服務”模式(即Mobility-as-a-Service,簡稱MaaS),這一理念以公共交通服務為基礎,通過整合共享出行服務,以構成未來城市公眾出行的發展構想。

在中國,這兩種發展模式兼而有之。汽車及相關產業更多地偏向美國式的共享汽車及自動駕駛技術模式;而在學術界和政府管理部門,歐洲的出行即服務模式更受推崇。

自2015年以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MaaS運營商一直在測試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并發布了系統的性能測試報告,從這些數據中得出的結果是,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行駛的平均距離呈指數級增長,即每年增長1倍以上。

根據這一增長趨勢預測,未來3~5年內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比人為操控的汽車表現得更加安全。此外,還有8家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鄰近州進行MaaS無人駕駛測試。這些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可在限定區域內進行完全自主的行駛,下一步的商業化運營將從郊區逐步擴展到市區,再擴展到更多的城市。一些MaaS供應商表示,2023年將開始推出這項服務,未來10~20年里,出行即服務模式將得到大面積推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同時逐漸取代私人駕駛汽車。預計到2040年,出行即服務模式將貢獻總出行需求的30%,自動駕駛的出行即服務將徹底改變人類出行方式。不僅如此,基于自動駕駛技術而實現的出行服務,可為車隊運營商削減大量的運營成本,即駕駛員成本,提供比購買和擁有私人汽車更廉價的出行選擇。

多重因素推動未來出行解決方案落地

王健認為,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大量的私人汽車引發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與能源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的引領下,自動駕駛與共享出行的融合將是未來城市出行的終極解決方案。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無人駕駛技術在公共交通領域商業化發展的關鍵落腳點。歐盟推行的CityMobil與CityMobil2項目,對市區無人駕駛巴士運營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并為無人駕駛技術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三種場景,即專用道、特定場合和特點區域。此外,歐盟的《共享個性化自動聯網車輛》(SPACE)和《未來自動巴士城市級運營系統》(FABULOS)項目則是進行公共交通領域的商業化路線圖部署,無人駕駛巴士的商業應用共有三個階段的測試示范:一是探討解決方案,二是完成車輛可行性論證,三是選定城市試點。

自動駕駛技術無疑可將公眾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并有可能提高道路安全性和出行效率,也可提升無法駕駛汽車群體的出行便利性。不過,目前自動駕駛系統的成本仍然很高,但隨著激光雷達、攝像頭、人工智能(AI)軟件和專用計算機等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預計未來10年,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將顯著下降。

城市公眾出行領域的三大技術發展特征愈發明顯:一是私人汽車和城市客車的動力系統,都在由傳統的化石燃料轉向以電力為主導的清潔能源;二是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實現汽車使用的共享;三是自動駕駛技術在提高出行安全和經濟性等諸多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汽車行業發展的技術趨勢對未來城市出行的需求、價值鏈及產業生態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是無人駕駛巴士推廣應用情況較好的地區。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人駕駛巴士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歐洲城市的無人駕駛巴士示范運行比中國早5~10年左右。目前,中國各城市及特殊應用場景的無人駕駛巴士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此外,中國的無人駕駛巴士示范運行也更貼近現實,如百度“阿波龍”在北京、雄安、深圳等地的示范運行,宇通客車L4級“小宇”無人駕駛巴士在鄭州的試運行,更有如文遠知行在廣州的示范運營測試……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無人駕駛巴士的推廣應用世界領先。

王健表示,共享出行和無人駕駛巴士的結合應用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有市場研究機構統計,2019年全球無人駕駛巴士的市場規模約為68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有望達到745億美元,年增長率為40%。車輛安全性的改善和互聯技術基礎設施的普及,加之減少道路交通擁堵等因素,將助推全球無人駕駛巴士市場規模的增長。不過,較高的制造成本和數據管理的挑戰,依舊是制約無人駕駛巴士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

規模化與市場根基缺一不可

“國內外的無人駕駛巴士測試與示范項目,主要是特定應用場景的測試,需要從運營商和公共交通管理部門的角度,進行安全目標和法律法規的認證,然后才是無人駕駛巴士預訂購買和商業化應用的規范與標準。”王健介紹稱,當前,全國至少有幾十余座城市宣布進行無人駕駛巴士的示范運營,但遺憾的是,由城市公共交通運營商主導的項目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是由互聯網科技公司、無人駕駛汽車公司、資本投資機構或制造商開展的。王健認為,目前國內的無人駕駛巴士示范運營雖然取得了規模化發展,但依舊缺乏市場根基。

總體來看,電動化、自動化和共享化是城市公共出行領域的三大技術革新趨勢。公共交通領域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了最快的商業化發展路徑,出行即服務的愿景將依賴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出行的融合,成為市場終極的技術解決方案。(吳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