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元年”,這一年是迄今為止我國有關新能源汽車政策出臺最多的一年,從中央到地方相繼有多項與電動汽車發展相關的政策出臺,不僅中央財政補貼,地方政府也拿出資金對新能源汽車追加補貼。從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消費稅的減免,到有關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支持政策,再到新能源汽車采購的傾斜政策措施等,利好消息紛紛出臺。
2014年8月1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工信部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在汽車限購的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對新能源汽車給以特殊待遇。
也是在2014年的前后,消費者開始購買第一批電動汽車,根據2015年工信部等四部委出臺的《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在2016年起乘用車生產企業對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很多車企也紛紛跟進,延長了在2016年之前所售車型的質保期。
如今,8年時間過去了,第一批電動汽車車主有話說。
車主李先生:
再也回不到燃油車階段了
車主李先生是第一批“吃電動汽車螃蟹的人”。2013年6月,李先生在北京購買了一輛江淮iEV3。那時候,電動汽車的質保期還是5年或10萬公里。對于江淮iEV3的用車感受,李先生講道:“那時候電動汽車技術還不成熟,純電動工況下續駛里程只有130公里。夏天開著還行,一到冬季就不行了,根本不敢開暖風,但是北京冬季又冷,打開暖風情況下,最多只能跑50公里。”
更讓李先生覺得使用不便的是,iEV3只支持慢充。19kWh的電池組充滿電需要8個小時,而2014年公共充電樁還屬于滯后建設的階段,充電樁不好找,充電時間又長,用起來實在是耗時費力。
時間到了2015年,李先生注意到,電動汽車的質保標準提升了。工信部等四部委出臺了《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在2016年起乘用車生產企業對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萬公里質保。
江淮響應國家政策,宣布對旗下純電動車iEV5和iEV4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實行8年或15萬公里質保,甚至比國家規定的質保標準還要高。在李先生看來,江淮的產品,性價比很高,這是他選擇江淮的原因。
在開了3年多點時間之后,李先生決定換一輛續駛里程更長的車,于是把這輛開了8萬公里的iEV3以2萬元的價格賣了。“買我這輛車的人是有了購車指標,需要買輛車占個號,而我又需要換一個續駛里程更長的車,所以一拍即合。”李先生回憶說。
李先生的第二輛車仍然選擇江淮。2016年,李先生購買了一輛江淮iEV5。iEV5是江淮的第五代純電動汽車,續駛里程最大可達200公里,直充需要2.5小時,慢充需要8小時。
“iEV5有了快充功能,這比之前是一個很大的提升。”李先生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2016年是電動汽車使用便利性上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2016年之前,一直在和小區物業交涉建充電樁的事情,物業始終不同意,當時找了很多部門去反映情況,終于實現了充電樁進小區。從此以后充電就方便了太多了。
在開了11萬公里之后,李先生決定將iEV5賣掉,究其原因還是續駛里程短的原因,200多公里的續駛里程只能在城市代步。“iEV3和iEV5的電池性能其實還好,賣掉的時候差不多只有10%的衰減,但是由于續駛里程比較短,減少10%就會感覺明顯續駛里程不夠用了。”李先生講道。
2021年3月,李先生購入了自己的第三輛電動汽車,仍然是江淮。這次是iEVS4,該車的最長續駛里程達530公里,綜合工況持續里程突破420公里。“續駛里程真是今非昔比了,到四五百公里的時候,即便就是衰減20%也還能跑三四百公里,遠地方也能去了。”李先生說,“現在快充充電樁也很多,充電速度更快了。”
作為一名從2014年使用至今的電動汽車車主,李先生最大的感觸是,再也回不到燃油車那個階段了。目前已經習慣給車充電而非加油,而且現在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也長了,每隔三五天充一次電,有時候甚至一周都充不了一回。
現在,李先生所在的小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了電動汽車,而且很多人已經開始了私樁共享。李先生建議,政府應該盡快推動V2G,即當電動汽車不使用時,車載電池的電能反向銷售給電網。由于大部分車輛95%的時間是處于停駛狀態,車載電池可以作為一個分布式儲能單元。
“現在電動汽車都不具備V2G的功能,國家電網也不支持V2G,這事推動起來應該比較難。”李先生呼吁,“但是,這絕對是一個共贏的事情,國家電網可以削峰填谷,車主們也可以降低用車成本,何樂而不為。”
車主楠木:
買電動汽車不后悔
車主楠木(化名)在2014年買入自己的第一輛電動汽車——江淮iEV4,這是他在對電動汽車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決定入手的。據楠木說:“2013年底開始,新能源汽車是個大街上很少見的東西,我雖然一直關注但也僅限于比亞迪秦,真車幾乎沒見到過。到了2014年3月,我陸續試駕了北汽E150EV、江淮和悅iEV4、騰勢、比亞迪E6、奇瑞eq和晨風等車型。最終決定購買江淮IEV4。“
江淮iEV4的續駛里程只有150公里,但帶給楠木的使用體驗非常好。在使用一年多的時候,楠木自己還做了一個使用體驗的總結:“目前這輛車很爭氣,每到周末就開出去逛逛,直到沒電回來,總里程目前2.7萬公里,除了冬天天冷出現鑰匙開關反復多次才啟動的情況外,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使用一年多十分滿意。”
在質保方面,江淮也做得非常到位。楠木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車在使用過程中確實遇到過一些小毛病,但都是免費維修,免費更換。有一次出現開關打不著的情況,售后直接給換了一個新的零件,對江淮的服務很滿意。
彼時的楠木就非常看好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他將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大致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看不見;第二階段,瞧不起;第三階段,看不懂;第四階段,來不及。
現在看來,楠木的四個階段分析得比較到位,比如第四階段。當大多數消費者逐漸打消對電動汽車的顧慮后,卻發現電動汽車也要搖號,并且已經很難搖上了;又如當初電動汽車還有補貼,但是現在已經拿不到全額補貼了;再如現今電動汽車購置還要排隊搶購,但是已經沒有現車了,需要提前好幾個月預訂。
在開了3年5.5萬公里之后,楠木于2017年換了第二輛電動汽車,這次選擇的是比亞迪秦,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使用到現在5年多的時間,電池并未感覺到明顯的衰減,用起來非常好。
比亞迪的售后服務也讓楠木非常滿意。“比亞迪秦EV的傳感器比較多,有一個視頻監控的雷達傳感器過于敏感,后來給我換了一個傳感器就恢復正常了,售后服務很好。”楠木感嘆,“我覺得新能源汽車比燃油車好用多了。”
談及8年以來的用車感受,楠木認為,除了前一兩年充電不太方便之外,整體上電動汽車是讓消費者滿意的。而且如果把充電時間規劃好,這種不方便也是可以克服的。“有時候開車去郊區玩,郊區好多地方也都有充電樁,你只要規劃好了,沒有什么問題。有時候感覺規劃好了,比加油還方便,加油還得專門找個加油站,充電把電槍插上以后,可以去辦別的事,辦完事回來之后,電也充滿了,兩不耽誤。”楠木說。
談及對電動汽車發展的建議,楠木表示:“10年前,我就建議過破除地方保護,10年后,我還是建議破除地方保護。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插電混動車型還是被限號限行,全國除了北京之外,都放開了,就北京特殊。”
“第二個建議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務用車、公共交通用車,新能源汽車使用量還是不夠高,有些地方政府推動得就非常快,支持力度也大,這些動作不夠快的地區,要加快置換新能源汽車的速度。”楠木說。
最后,楠木還建議充電樁要盡量多建:“目前充電樁建設的速度和力度還是不夠大。比如所有加油站,只要位置合適、政策允許,就應該建設充電樁,開展電動汽車充電業務。”
車主李強:
電動汽車已經今非昔比
于2017年購置一輛北汽EV160的李強,在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第一代電動汽車車主。不過,說起駕駛電動汽車的歷史,李強也算準第一批車主了。早在2014年,李強就經常駕駛北汽新能源的2014款E150EV以及江淮新能源的iEV系列。
“與現在相比,當時的車說起來真是一言難盡。”在李強看來,第一代電動汽車產品很不成熟。首先是產品質量不過關。小電瓶質量不過關,比如如果1個月左右不開的話,小電瓶就會沒電。小電瓶沒電就無法啟動車輛,動力電池也無法給小電瓶供電,只能找別的車搭電或者等救援。另外,李強表示,那時車輛在冬季的電池性能衰減嚴重,直接能損失近一半的電量。
其次是駕駛感受不佳。車輛平順性不好,由于那時車輛都是“油改電”車型,車輛在加裝電池后,整備質量大幅增加,剎車行程特別長,開始踩下去沒反應,再深踩就導致力度特別大,車輛猛停,致使乘坐感受大大下降。
李強對早期電動汽車的認識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早期的電動汽車自身確實不夠給力。
首先,續駛里程普遍偏低、充電不方便帶來的里程焦慮,慢充8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充滿電。充電時間過長,續駛里程很短。其次,“油改電”車型的駕駛感受普遍較差,當時的純電動車型基本是燃油車平臺上直接改來的,去掉原有的內燃機動力總成、油箱之后,簡單粗暴地加入“三電”系統。因為電池組需要比較大的空間,為了給電池騰位置,車廂頭部空間往往偏小,后排也像小板凳一樣。最后,安全性較低,早期的電動汽車缺乏足夠的產品驗證,三電技術也不夠成熟,電芯質量存在明顯差異,電壓不均勻、不穩定是常態,在充電時更容易出現發熱,加上溫控管理計算能力不足、開發過程的經驗不足,極容易導致熱失控,發生起火燃燒。
盡管產品不夠成熟,李強還是于2017年購買了一輛北汽EV160。EV160綜合路況下續駛里程能達到160公里。截至到今年,李強總計開了3萬公里,仍然在質保期,而直到現在,電池性能衰減也不多,大約在10%左右,仍然達到國家相關要求。
在李強看來,如今的電動汽車已經今非昔比了,產品競爭力已經全面提升。與此同時,駕駛感受也有了質的提升,油門和剎車線性并沒有非常的突兀,有些電動車型已經接近于燃油車的駕駛感受。如今,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普遍都提升到了400~500公里,但李強目前還沒有置換第二輛電動汽車的打算。在李強看來,至少在目前來看,油車有不可替代性,雖然電動汽車駕駛感受也比較好,但是現在看,它們各有各自的使用場景。
李強認為,現在充電設施越來越多,很多大型商超都能充電。但是,燃油車占據充電車位的現象依舊嚴重,他呼吁加強對燃油車占據充電車位的管理。對于在充電車位中已充滿電的新能源汽車,是否能夠在充滿電后立即駛離,增加充電樁的利用率,也需要探討,是否還需要技術手段來支持。
此外,很多新建的小區對車位充電都已經提前做了預留,但是比例不高,未來可能滿足不了電動汽車數量增多以后的充電需求。(記者 張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