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未來會怎樣?我以為至少五年內不會有好日子過。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走勢取決于消費者的購買力,而消費者的購買力又取決于整個經濟走勢。
(相關資料圖)
前幾天,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一個企業家論壇上預判,未來十年大家日子將會過得非常辛苦。
他進一步解釋道,從國外需求看,歐美通脹導致購買力降低,對中國產品需求減少,所以,過剩產能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明年經濟復蘇?不要被那些專家學者騙了。他建大學,就是主動削減資產,做好了和大家一起過冬的準備。
我在這里補充一點,不僅國外需求減少,國內購買力也嚴重不足。分析購買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房地產透支了大多數消費者未來二十年的消費能力,本來消費者借貸能力前幾年就已到強弩之末,加上過去三年疫情,又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收入,所以才出現目前這種相對購買力嚴重不足的狀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指望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復蘇不現實,我們可能要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汽車巿場長期低速運行的階段。
當百年一遇的汽車產業技術變革與低速運行、嚴重內卷的汽車市場遇到一起,汽車企業該怎么辦? 最近就此我思考了很久,我想送給大家九個字:“高科技、低成本、大規模”。
所謂“高科技”,就是適應消費者對電動化、智能化的新需求,你的產品必須有科技上的賣點,需要在研發上不斷投入。
從正在舉行的上海車展上,大家看到的是,汽車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確實舍得花錢,但是同質化非常嚴重,沒有什么差異化的賣點。論長相,確實都很驚艷,但好像又是同一類設計公司設計岀來的;論電動化,電池大多用的都是寧德時代等幾家的;論智能化,大多也是與華為、百度合作的。
至少到今天,技術上能讓我有點印象的,電池方面,除了寧德時代之外,就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廣汽埃安的“彈匣電池”;混動方面,比亞迪的DM-i,長安的iDD,長城的Hi4,奇瑞的鯤鵬動力;智能化方面,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百度的Apollo系統;換電方面,蔚來的補能系統。
我相信,還有企業做了許多工作,但他們會做不會說,最終不能轉化為促進銷售的賣點。
有鑒于此,我們網上車市集團專門發起了一個“中國汽車技術品牌營銷論壇”,已經連續做了四屆,今年要做第五屆,希望與大家就此繼續研討。
所謂“低成本”,就是你的產品不僅科技含量要高,而且成本還要低,最終能實現低價格銷售。請記住,高質高價的時代沒有了,高質低價的時代開啟了!如果還企圖以高的質量與服務賣高價,只能說是一廂情愿。最終,汽車行業會像家電行業一樣,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價格賣得越來越低。誰不能適應這一變化,誰就會被淘汰出局!
要做到低成本,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從研發開始,現在汽車行業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只要搞研發,投入再多也是正確的。在上海車展上大家可以看到,展臺上都擺得滿滿當當,但到下一屆時大家去看,真正能存活、能賣好的沒多少。這叫什么呢?叫研發浪費。所以,我在這里倡導精準研發,技術上,主攻幾項關鍵技術,做到差異化,其它的與供應商合作;產品上,針對細分市場,吃準吃透,車型做減法,少而精。在這方面,國外的榜樣是特斯拉,國內的榜樣是理想。
其次,是在制造上。在制造端降成本,不只是拼命地壓供應商的價格,而是在工藝上、在管理效率上來一場革命。在這方面,國外的榜樣仍然是特斯拉,馬斯克前不久說其制造成本還可以再降50%;國內的榜樣是廣汽埃安,在充分學習豐田、本田的基本上,創造出了自己的生產方式,滾動投入、超負荷生產,自然投入產出比就非常高。據說,去年如果不是因為股份制改造收購廣汽研發院的一些資產,廣汽埃安去年就可以實現贏利。
再次,在營銷上,自然是賣得越多,銷量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如何做到?后面我還會細說。這里我主要講一講,從成本的角度看,采取授權經銷商或服務商的模式,無論網絡建設成本,還是運行成本,都是最低的。如果要將銷量快速賣上去,又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絕大多數企業可能還得采取授權經銷商和服務商這個辦法。
所謂“大規模”,就是銷量要做到最大,要最大限度地搶占市場份額。沒有市場占有率,一切無從談起。在一個白熱化競爭的存量市場中要做出規模,可能還得先將一個細分市場、一個細分市場做透,在這方面,國內做得比較好的有理想的“奶爸車”市場、捷途的“旅行+市場”、歐拉的“女性車市場”等。過去是得性能標簽者得天下,如奔馳的豪華、寶馬的操控、沃爾沃的安全,而將來是得細分車巿場得天下,誰占的細分市場多,誰加起來的總量就大,這才是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思路。
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五年,將是極不尋常的五年。這五年將會非常卷,在卷之中,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將會分出主次,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將會決出高下,大集團格局將會重新排序。在這一系列劇變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自主品牌將快速崛起,究竟誰能勝出?那還取決于誰能將“高科技、低成本、大規模”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