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浪費是最大的浪費!這是我看完3月份新能源車型銷量統計報表后最大的感受。
這份統計報表顯示,3月份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198款車型,其中月銷量低于一千輛的車型124款,占比高達63%;月銷量100輛以下的車型41款,占比達到20%,這其中有不少是傳統造車勢力知名企業開發的車型,也有不少是新造車勢力明星企業開發的車型,礙于情面,這里我就不點名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找這份報表看一看。
毫無疑問,月銷量達不到一千輛的車型肯定是失敗了!
(相關資料圖)
關于失敗的原因,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力,研發的產品不對路;另一個是銷售力,營銷做得不夠好。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產品是核心,營銷只能錦上添花。如果銷售團隊使上了全身力氣,每個月連一千輛都賣不出去,那問題主要就出在研發的產品上,因為貨不對路,銷售縱有三頭六臂,也無力回天。
那研發的產品為什么貨不對路呢?我看問題出在三個方面:
第一,出在指導思想上,現在研發似乎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沒有人敢去質疑其可行性。如今放眼一望,我們汽車企業在研發上都是大手筆,不論有錢沒錢,未來幾年內,都要投入上百億、甚至上千億,搞若干個平臺,開發十幾款或者幾十款車型。至于這些車型能不能賣掉,能不能實現銷量目標,好像沒有人多問,更沒有人質疑。
第二,出在一把手身上,研發跟著領導的喜好走,沒人敢挑戰領導的權威?,F在一把手都喜歡當產品經理,喜歡主抓車型研發,于是他的市場眼光、品味就變得非常關鍵,如果其市場眼光、品味正好與市場需求基本一致,那就千幸萬幸,如果他看走了眼,基本上就歇了。從前面的銷量表中可以看出,看走眼的居多。
第三,出在營銷與研發的脫節上,它們變成了“兩張皮”,誰也不愿為車型開發失敗擔責。車型開發,主導環節本來應該在營銷,但現在營銷團隊的KPI是每天的銷量,沒有多少人關心未來產品開發的事,加上研發常常要爭取主導權,于是,主導權就讓渡了,變成了“兩張皮”,營銷最終只能被動地接受已開發岀來的車型。
如何才能避免研發浪費?我在這里提兩條粗淺的建議,一要回歸專業;二要建立機制。
所謂回歸專業,就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按照流程來做研發,領導盡量少插手。專業團隊首先要調查市場,做市場分析,解決車型將來賣給誰、賣多少的問題,然后再決定開發什么樣的車型。不能總是讓領導先定調,然后弄一堆調查報告來證明領導的定調正確。車型開發周期也要按流程走,不能跟隨領導的意愿隨便改變節奏。
所謂建立機制,就是建立一種制度,從而使有人因研發的車型成功而獲利,有人因研發的車型失敗而受損。比如,讓車型研發人員跟投,其收益與將來的市場銷量綁定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研發圍著市場轉,才頻出爆款?,F在,國內已有汽車企業這么做,據說效果相當不錯。
避免研發浪費是一個系統工程,限于水平有限,本人上面提出了兩條不成熟的建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集思廣益的作用,最終能讓我們的汽車研發越來越精準、越來越有效,讓月銷過五千輛、過萬輛的車型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