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問題就鞠躬道歉”已經成為日本制造業“出圈”的名場面。
但在前幾年,日本制造業還站在“神壇”上,也受到非常多中國人的認可,例如去日本旅游幾乎都會捎一個電飯煲或馬桶蓋帶回來。但最近幾年,日本產品的質量神話突然垮了,甚至是飛速垮塌,幾乎每年都有重大惡性的日本產品造假新聞層不不窮。
(相關資料圖)
近日,“名場面”又來了。
8月2日,日野汽車(即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官方公布了由外部律師等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對其今年3月4日曝出的引擎尾氣排放,以及油耗數據造假丑聞的調查結果。
不出所料,日野汽車又用鞠躬道歉回應。
調查結果顯示,日野汽車的不正當行為大概可分為三個方面,包括引擎尾氣排放相關違規、油耗數據相關違規,以及在2016年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尾氣排放和油耗數據時,日野汽車提交了虛假報告。
其中,日野汽車在尾氣排放方面的相關違規至少始于2003年左右,這一時間節點比日野汽車此前公布的2016年要早得多,而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據日本國土交通省方面表示,日野汽車搭載的不符合尾氣排放標準的發動機的車輛,涉及約2.9萬輛大型卡車和巴士。
網友感嘆造假時間跨度之長,“堅持造假20年”。
據央視財經報道,在日野汽車造假丑聞曝光后,日本國土交通省撤銷了相關車輛的生產許可,這一措施在日本國內還是首次。
日野汽車方面表示,為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公司將以商用車制造商為原點,舉全公司之力改革,對客戶以及各利益相關方深表歉意。值得一提的是,日野汽車是日本卡車和巴士的主要生產商,為豐田汽車子公司,由豐田汽車持股50.1%。
受上述負面消息影響,日野汽車的業績遭遇嚴重打擊。目前日野生產的大型和中型卡車在日本國內的銷量下降了一半。
另據日野汽車最新發布的財報,2022財年第一季度(2022年4月1日至6月30日),日野汽車的營業收入為43.16億日元,同比下降73.3%;歸母凈利潤為7.23億日元,同比下降88.6%。不僅如此,8月2日當天,日野汽車的股價下跌了近10%。
顯而易見,日本車企以及零部件供應商的造假丑聞層出不窮,已經讓日本汽車行業的“工匠精神”已經蕩然無存。
日本汽車制造業中最典型的丑聞,莫過于高田氣囊事件。
為了節省成本,高田使用的硝酸銨增加了駕乘人員受傷的可能性。2014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正式調查高田氣囊問題,多個訴訟把高田送上法庭。
直到2017年,在鐵證下高田才正式認罪,承認自己故意隱瞞“生產的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可能會爆炸,爆炸時滾燙的金屬碎片會進入司機身體”,高田也因此受到了刑事欺詐罪的指控。此事件還引發了世界汽車史上最大規模的召回,更讓這個曾是汽車零件制造大王負債直至宣布破產。
一山更比一山高,隨后的“神戶沖擊”事件甚至被形容為“動搖了整個日本制造”。2017年,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被曝出存在數據造假的問題,隨后神戶制鋼所承認違反合同篡改了強度和尺寸等質量數據,據副社長表示,“這是迫于按期交貨的壓力。”
調查發現,這一行為從10年前就已經開始,而且涉及相當之廣,篡改了技術數據的產品被用以制作于汽車、新干線和飛機等,交付給了總共大約500家國內外客戶。
在一連串的“造假”相繼曝光之后,大家對日本制造業“翻車”已經見怪不怪了。網友甚至稍微總結了一下過去幾年里,日本制造業一步步跌落神壇的過程:
2016年,日本三菱集團被爆油耗數據造假長達25年?!坝秃拈T”令三菱汽車陷入動蕩,日產乘機將其收入旗下。
2016年,日本東芝集團被爆財務造假長達7年。
2017年,日產與斯巴魯先后曝出“無資質質檢”問題。2018年,斯巴魯、日產、馬自達、鈴木汽車、雅馬哈等車企也先后曝出,存在尾氣排放和油耗測試造假問題。
2017年,日本碳纖維生產商東麗承認測試數據造假持續八年,至少造假149次。
2018年,日本西鐵城電子公司被爆篡改產品數據。
2018年,日本KYB工業株式會社被爆在免震裝置和減震裝置上篡改性能檢查記錄數據。
2021年,日本小林化工被爆造假40年,500種藥品中80%有造假記錄。
2021年,日本曙光制動器工業公司被爆質檢數據造假長達20年。
2021年,日本日立被曝光質量造假30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分析人士曾談到,上世紀二戰過后,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制造業一度迎來了蓬勃發展,加上彼時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企業經營管理者也更加重視長期經營,通過加強質量管理,不斷改良產品研發,逐漸打造出一塊“日本制造”“工匠精神”的金字招牌。
然而,過分沉溺于過去技術進步帶來的輝煌,讓日本制造業在經歷“失去的二十年”時,原有的競爭領先優勢逐漸喪失,日本制造業變得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逐漸超過日本。
此外,日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同樣成為了其發展轉型的最大掣肘之一。
“長久以來,日本企業內部治理制度的改革、勞資關系改革、股東與管理層的改革等問題都沒有很好地解決,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工匠傳承精神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國際化逐漸發生了變化?!?/p>
據分析人士介紹,日本獨特的文化教育以及用工體質,使得日本企業內部官僚化嚴重,辦事程序化循規蹈矩猶如“機器人”,越傳統的企業官僚化程度也越嚴重,自我更新糾正錯誤的能力也更加弱。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問題曝光更加容易,過去被光環和名譽所掩蓋的日本制造業的現狀也隨之暴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公布的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上,日本企業數量為47家,比去年減少了6家,呈每年遞減狀態。
一系列的風波也給逐漸邁向成熟的中國制造業提了個醒,在世界之大變局下,必須積極作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技術和管理變革,深刻反思和有效糾正自身的頑疾,決不能躺在以往創造的光環之下,否則就會像日本制造業一樣,沉入了時代河流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