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章男再次質疑電動化,背后到底在打什么算盤?

  • 發表于: 2022-12-24 14:37:05 來源:愛卡汽車網

豐田汽車在純電動領域給世人的印象一直都是非常割裂。

一方面,豐田章男此前一直在表達質疑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的觀點,2020年豐田章男就公開表示純電動車是“被過度炒作”,并聲稱電動汽車會扼殺企業,其需要巨額投資,并排放出更多二氧化碳;他在泰國接受采訪的時候再次表達了對汽車全面電動化的質疑。他說,“涉足汽車行業的人基本上是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想,孤注一擲地追求電動汽車真的可以嗎?但他們又覺得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能大聲說出來。”

另一方面,豐田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卻在加速。2021年12月,豐田公布了一個龐大的計劃,包括未來將推出15款純電動車型,計劃投入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88億元)用于電動車研發,旗下的高端品牌雷克薩斯也將轉型為純電動品牌。到2030年,豐田汽車將導入30款BEV車型,到2035年,豐田汽車將在全球實現100%銷售BEV車型。


(資料圖)

一方面是嘴上說不要,一方面是身體很誠實。看上去很割裂,但也說明了豐田電動化轉型進程或許并不平坦。

據路透社報道,豐田汽車一直在探尋,如何在未來十年內提高自己在純電汽車市場競爭力,部分方案為提升純電車型的性能技術及更集成的加熱和冷卻系統。為此,豐田可能推遲原本計劃在三年內推出的純電動車型項目,同時包括放棄現有e-TNGA架構,轉而研發全新純電動車型平臺。

目前的e-TNGA架構設計使用純電動車型與混合動力車型可在裝配線上一同生產,這嚴重限制了豐田在純電動車型的創新能力。

據了解,豐田汽車或將在2023年初向其主要供應商,概述其純電動車型戰略的調整措施,同時目前豐田汽車正在努力縮小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等車企在價格和性能方面的差距。

從中可以得知,豐田并不是質疑電動車,而是認為現有的技術儲備不足以支持自己成為市場的領跑者。

或許這才是豐田汽車最值得討論的點——在電動化的不同階段,豐田需要用什么樣的方式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豐田為何質疑電動化?

豐田此前在平臺化方面就展現過自己的競爭力。TNGA平臺最大的優勢是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豐田能夠通過一套通用組件來節省成本,同時提供各種級別的車型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再加上豐田汽車一直遵循“可視化”的精細化管理體系,使得公司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從而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豐田汽車在成本把控方面的優勢,這也是其盈利情況遠超競爭對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公開資料,在2021年度,豐田汽車公司的凈利潤為68億美元,而大眾汽車公司在同一年度的凈利潤為35億美元,可以看出,豐田汽車的凈利潤表現要遠高于大眾汽車。

也正是出于成本層面的考慮,豐田章男才會說豐田應該實行多種能源共同發展的思路,包括油電混動、插電式混動、氫燃料電池車和純電動汽車。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作為一個能源匱乏的國家,對能源的節約有著天然的敏感性。豐田在混合能源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采用多種技術路徑可以在不增加對產業鏈的壓力的情況下,大大降低能源損耗。如果豐田也像其他品牌那樣All in電動的話,那就意味著它要對現有的產業鏈進行重塑,其中消耗的人力、技術、時間成本都是巨大的。

因此,豐田“質疑電動車”是有成本方面的考量。

與比亞迪合作是權宜之計

由于豐田的全新純電平臺還沒有落地,e-TNGA平臺打造的產品在中國市場沒有競爭力,豐田陷入了一個空檔期。在這種情況下,豐田選擇和比亞迪合作似乎就成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與比亞迪合作,豐田能夠大大減少研發成本,利用現有技術打造bZ3車型,是渡過眼前困境的權宜之計。

豐田選擇和比亞迪合作,是因為比亞迪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生產線,能夠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主流的鋰離子電池,這對于豐田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

目前來看,鋰離子電池的續航能力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為了進一步提升續航,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新的電池材料和結構。還有就是補能速度的提升,目前的鋰離子電池充電速度較慢,為了提高充電速度,研究人員也試圖通過新的材料應用來改變現狀。

由于鋰離子電池的天花板不高,豐田一直以來發展的重點都是燃料電池和混合能源領域,包括固態電池、石墨烯和燃料電池在內的多種電池技術,這些都可以給電動車提供更高的效率和續航能力,并在未來可能會取代鋰離子電池。

豐田現在繞開鋰離子電池,發展其他技術路線,就是為了在未來的賽道中樹立自己的護城河。

遠水解不了近渴。目前來看,豐田和比亞迪合作最大的好處是豐田借助比亞迪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品牌知名度,更迅速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是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對于豐田來說非常重要。同時,對于豐田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有很大的提振作用。

百姓評車

無論是豐田持什么樣的態度,汽車行業電動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潮流,豐田考慮的重中之重就是成本問題,明白了這一點,這種看似割裂的舉動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無論是什么樣的技術路線,最終是需要落地的,要經過市場驗證、要被消費者認可,自娛自樂終歸是不可取的。不論是傳統品牌還是新勢力,都要認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