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特斯拉打開潘多拉魔盒,各大車企紛紛調價,背后暗藏啥密碼?

  • 發表于: 2023-02-07 15:31:25 來源:愛卡汽車網

作為電動車新勢力的領軍車企,特斯拉的每項策略都牽動著其他車企的神經,前不久特斯拉中國宣布將中國大陸地區特斯拉在售Model 3(參數|詢價)及Model Y(參數|詢價)全系車型降價,降價幅度在1.4—3.7萬元不等,創造了特斯拉史上和全球最低價格,一瞬間各大門店就被消費者擠爆,甚至官網也因為短時間大量訂單涌入而出現宕機的情形。

在特斯拉降價的壓力下,部分自主新勢力品牌也選擇跟隨,問界、小鵬先后對旗下在售車型進行降價處理,蔚來則在補貼上下功夫,自掏腰包延長國補,可見特斯拉的降價可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讓一眾新勢力品牌坐立不安。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2023年1月的電動車銷量數據也已公布,從數據來看,前十榜單中除了騰勢外,其余車企均出現了環比下跌,雖然有春節假期的影響,但幅度之大依然超出預期。


(相關資料圖)

至于特斯拉選擇大幅降價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國內中高端市場競爭加劇,讓特斯拉面臨了更多重的挑戰。伴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行業正式進入市場化驅動階段,2022年國內新車實現銷量2686.4萬輛,同比增長2.1%,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而其中表現最亮眼的依然是新能源汽車,內銷增長近一倍,增速達到93.4%,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6%,再創歷史新高,而其中有近三成的滲透率貢獻來自自主品牌,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4.3%。

從國內自主品牌發展歷程來看,在2020—2021年,傳統自主廠商逐步加大新能源車領域的布局,當時A級車成為了各大廠商競爭的主要細分市場,從當時的市場整體來看,A0/A00 級新車型數量相對較多,B/C 級新車型數量相對較少。而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均為B級車型,市場競品相對較少,在消費者有限的選擇當中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受到了消費者青睞。

不過這一甜蜜期在2022年以后漸漸發生了改變,自主品牌各家廠商紛紛瞄準高端化發展,比亞迪海豹(參數|詢價)、驅逐艦05、長安深藍SL03(參數|詢價)等傳統廠商新車型,以及新勢力中的蔚來ET7(參數|詢價)/ET5、哪吒 S、零跑C01(參數|詢價)等新車型均陸續在2022年上市,另一方面,B/C級新車型數量相比前兩年明顯增多,市場競爭逐漸轉向中高端市場,隨著產品結構的日漸豐富和車型數量的增多,僅有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的特斯拉在競爭力上面臨了挑戰,迫于壓力的特斯拉也只能通過降價來實現競爭力的維持。

特斯拉此時選擇降價促銷的另一大原因主要還與上海政府有關,早在2019年特斯拉進入中國時就曾與上海市政府簽訂了一項對賭協議,因此才能以9.8億元的超低價格拿下86萬平米的土地用于建設廠房,同時在金融方面特斯拉也獲得了大力支持,40億元的貸款利率僅為3.9%,如此優厚的條件背后則是2023年特斯拉必須每年向上海納稅22.3億人民幣,否則政府將收回土地,同時后期特斯拉必須在五年內繼續上海設廠,并逐步實現零部件100%國產化。

從當前特斯拉的發展進度來看,零部件國產化與持續投資并非難事,真正困擾特斯拉的是高達22.3億元的納稅額,而這背后必須依靠的是營業收入增長,因此車型銷量的表現是決定后期對賭協議是否完成的關鍵。此次降價后,特斯拉1月國內批發銷量便達到了66051輛,同比實現10.3%的增長,環比增速也達到了了18%,與一眾新勢力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特斯拉降價后,部分自主品牌也快速響應跟隨降價,但是在短期訂單上依然出現下滑,以小鵬為例,由于特斯拉主銷產品的價格帶在下降后與小鵬主銷產品存在較大重疊,同時車型在設計和定位上都有較多的相似度,因此面對特斯拉的降價行為,小鵬也只能被動跟隨,而選擇在1、2月新能源車銷量季節性低谷進行調降,也有助于其平滑銷售曲線,不過從1月份的銷量表現來看,小鵬僅獲得了5218輛的銷售表現,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均出現了超過50%的下降幅度,另外小鵬今年新品的定價恐也將面臨壓力。

與特斯拉和自主新勢力品牌降價不同,部分傳統的豪華品牌卻在燃油車型上進行了漲價,近日寶馬便正式宣布對旗下12款車型進行漲價,而且其中大部分車型均為國內熱銷的產品,包括了全新的5系長軸版、X1、X3和X5等車型,此次寶馬的價格調整最高漲幅達到2萬元,而此次寶馬給出的漲價理由是由于國際通脹形勢的嚴峻,帶來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成本的推升導致了此次漲價。

總結:

特斯拉2022年底一系列的大幅降價動作被行業內視為潘多拉魔盒,一方面特斯拉需要面對來自自主品牌高端化發展下行業競爭加劇的情形,而另一方面為了達到與上海市政府的對賭條件,在保證較高單車盈利水平的情況下,降價是拉動消費的最簡潔方案。而特斯拉的降價也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以小鵬、問界為首的多款新勢力品牌由于產品定位與價格帶重疊而被迫降價,背后主因仍是競爭加劇影響,與之不同的是部分燃油車企選擇漲價,背后則是受到了成本壓力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