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動之爭,是電動車轉型之爭,也是燃油車存量之爭。
(資料圖片)
當純電動正帶給市場無限的遐想,2023年的導火索卻先燒向了混動。
前不久,比亞迪與起亞的爭執,源于秦PLUS(參數|詢價)與新K3的互貶,插電式混動車所創造的綠牌、低成本、高適應性的優勢,絲毫不講道理地擊潰了合資品牌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堡壘,像是新物種對舊事物的替代。因而“油電之爭”,沒有像加多寶與王老吉斗爭結果“干死”了和其正,反而讓增程式與插電混動從夾縫中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從比亞迪中看到了擊敗競爭對手的可能,自主品牌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近期,吉利打出新籌碼銀河,而長安汽車在正式發布智電iDD后,則迅速推出了長安UNI-V(參數|詢價)智電 iDD和UNI-K(參數|詢價)智電 iDD兩款產品。那么,2023年的混動汽車市場是否又將成為合資與自主鏖戰的主戰場?
混動的優勢到底在哪?
卷混動,在純電動汽車必將成為終極解決方案的當下,像是本末倒置,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稍顯“不明智”的選擇。
但從市場端來看,車企們有充分入局的理由。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它是燃油與純電的中間選擇,在用車成本上碾壓燃油車,在場景覆蓋性上又吊打了純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從整個市場規模來看,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規劃,到2025年,混動乘用車銷量預計為1075萬輛,2021-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74.7%。
不過,以上利好并非是車企們甘愿投入混動市場的全部原因,從車企本身來分析,混動車的地位其實并不亞于純電動汽車。
現階段,大多數車企仍維持著龐大的燃油車銷售陣線,即使是在混動領域發力已久的豐田,去年的整體銷量也主要以燃油車作為支撐。當然,自主品牌同樣如此,盡管在新能源領域有著先發的優勢,但燃油汽車仍然是大部分車企賴以生存的空氣。
以長安為例,在去年230萬輛的整體銷售規模中,新能源汽車占比為十分之一左右,如果要全面甩開燃油車,那么混動車則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自帶綠牌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它既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待遇,同時又可解決燃油車在供應鏈、渠道服務以及技術體系等方面的遺留問題,讓車企更平滑地完成過渡。
以渠道為例,在推出混動汽車的同時,大多數品牌選擇另外開辟渠道進行銷售,所謂“把車開進商場”,實際上是對傳統用戶關系以及渠道模式的一種重構,而非僅僅是從用戶購車需求的角度所創造的一種方案。
此外,車企同樣需要打造混動汽車或者推出相關的品牌,以實現量價齊升的目的。而混動汽車既有供應鏈與制造端的成本優勢,同時又具備新能源汽車的溢價能力,因此看上去車企們是在卷混動,本質上仍然是為了未來的純電動而布局。
長安智電iDD是否新物種?
混動之爭,是電動車轉型之爭,也是燃油車存量之爭。
眼下,中國品牌們正集體在插電式混動領域深耕,齊力將日系的油電混動踢出市場,進而擺脫長此以往在燃油車領域的弱勢地位。對此,政策環境為競爭提供了先機,而自研混動技術則將加速這一過程的推進。
豐田油電混動的“價值”到底在哪?概括下來即穩定與節能。而以長安為首的自主品牌們為了實現技術超越,則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即“人有我優”與“人無我有”。
發布會現場,長安汽車動力研究院總經理胡鐵剛博士深度剖析了長安智電iDD混動技術系統,其中“智電經濟”和“智電安全”兩大價值體系擺明了是針對日系而來。
汽車有文化了解到,智電iDD基于用戶洞察,通過高聚能電池、高效能動力、高智能電控三大硬件支撐,結合智能算法,打造出AI智慧節能和衡溫智慧安全兩大系統,實現了“智電經濟”和“智電安全”兩大價值體系的全面升級。
其中,AI智慧節能系統通過智能算法,讓電機和發動機按需高效協同運作,可以針對不同路況、地形、環境,實時調整電量控制策略和能量回收策略,降低油耗的同時還能帶來更好的動力和駕駛體驗。而衡溫智慧安全系統,則綜合了IP68級防水技術、毫秒級電池監控系統、全溫域電池溫控系統、多元“熱安全”保護系統四大智慧管理策略,幾乎可以杜絕用戶所顧慮的任何用電安全問題。
如何做到“人無我有”?智電iDD以一手“高性能”打在了油電混動的軟肋上。
以UNI-V(參數|詢價)智電iDD為例,作為目前唯一一款搭載插電混合動力的5門掀背轎跑車,配備了18.4kWh高聚能PHEV電池,搭載了最大額定功率125kW的藍鯨NE1.5T混動專用發動機,峰值扭矩高達260N·m,在與之匹配的藍鯨六速電驅變速器上,還集成了一臺最大輸出功率同樣高達125kW,峰值扭矩高達330N·m的驅動/發電一體式電機,這使得UNI-V智電iDD的綜合功率達和綜合扭矩,分別達到了驚人的250kW和590N·m,零百加速僅需6.5s,最高車速可以輕松突破230km/h。
在兩手準備之下,合資品牌在燃油車領域的優勢進一步被蠶食,同時在混動領域也逐漸表現出了疲態。而以長安智電iDD為代表的的插混新物種,則更有重塑格局的底氣。
有文說
當然,徹底放棄混動同樣是一種解決方案,如通用與大眾,都將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純電動汽車的生產制造上。
但汽車有文化認為,這更趨向于一種無奈的選擇,由于啟動新能源計劃較晚以及歐洲對純電動汽車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因素,這注定了許多合資企業將無緣以混動產品瓜分燃油車市場的蛋糕。這也就導致,在新能源大幅跨步的去年,大多數合資品牌只能以降價、裁員等舉措來維持身位,而如長安這樣的車企,則將用更多的選擇去贏得更多的籌碼。
撰文丨歐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