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特斯拉,對全球汽車生產商來說,都如同一個“毒瘤”。因為特斯拉的存在,不光大幅推進了電動汽車進入普通人生活的進程,還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電動車的自我進化。這種進化在于生產方式的變革,特斯拉更極致的生產管理理念,使得特斯拉生產的電動車成本在持續下降,而這不光對電動車生產廠商造成了威脅,對于燃油車生產廠商來說也面臨著跨界打擊。
前不久,豐田拆解了一輛特斯拉Model Y(參數|詢價),其實這個時候才拆解Model Y,以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點晚了。或許很長一段時間內,豐田都沒有把特斯拉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直到Model 3(參數|詢價)和Model Y,在美國市場開始搶占,豐田凱美瑞(參數|詢價)和RAV4的市場份額開始,豐田才重新重視了這位已經存在很久的新對手。
拆解之后,豐田高管面對Model Y的車架,給出了高度評價,說“在Model Y蒙皮下的車架,簡直是一件藝術品”。
這位高管對Model Y的一體式鑄造車身尤為感嘆,認為這種制造方式在簡化很多零件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豐田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如此先進的生產方式。
但就在豐田高管感嘆的同時,埃隆·馬斯克在投資者大會上明確表示,下一代特斯拉的生產成本將會降低50%。埃隆·馬斯克說出這種令人震驚的成本壓縮,并非空穴來風。根據美國市場此前生產經驗來看,當前Model 3的生產成本,相較最初已經壓縮了30%,而弗里蒙特工廠目前的生產效率已是2018年的兩倍,相較于傳統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的管理成本要少60%至70%。
這些數據,都表明了一個方向,特斯拉的生產方式,正在如病毒變異般快速進化,這種進化是維持自身業績高速增長必要條件,但與此同時,也會給同行業帶來致命打擊,豐田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國內比亞迪能否與特斯拉一決高下?目前來看仍不明朗,因為特斯拉在壓縮成本的同時,使得內飾風格過于簡化,但比亞迪在重新定義電動車生產的過程中,卻對內飾品質和設計質感穩中有升。所以,就中長期表現來看,特斯拉的確會因為價格因素占據相當優勢,但時間拉得更長一些,或許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為了低價而選擇極簡內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