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狐阿爾法T和特斯拉Model Y(參數(shù)|詢價),同樣是30萬級豪華純電SUV,誰更安全?一撞見分曉。
【資料圖】
作者:三個司機
圖片:網絡
安全是永恒的話題,特別在新能源時代,消費選車時,把對車輛安全性的考量又提高了幾個等級,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對于新生事物,大家總是抱著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當然了,廠家對此也是極為重視,不只在設計制造過程中下足了功夫,在宣傳時,也總是將濃墨重筆用在安全性上。
但有時再多的長篇大論,也抵不過眼見為實的震撼人心。碰撞最能體現(xiàn)車輛安全性了吧,行,那咱廢話不多說,碰撞來一波。近日極狐阿爾法T和特斯拉Model Y就進行了真刀真槍的“近身肉搏”,通過多項對撞結果對比顯示,極狐阿爾法T無論是外部車身損害表現(xiàn),還是經拆解后電池包等損害表現(xiàn),均優(yōu)于特斯拉Model Y。
同樣是30萬級的豪華純電SUV,差距咋就這么明顯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咱們就來解讀一下,在撞贏特斯拉Model Y的背后,極狐阿爾法T到底有著怎樣的真本事。
價格差不多,極狐阿爾法T安全性更高
解讀之前,咱們先簡單回顧一下對撞結果。肉眼可見之處,Model Y縱梁損傷明顯,A柱、B柱出現(xiàn)明顯變形,且有著大幅度潰縮。進一步拆解后,發(fā)現(xiàn)Model Y還受了“內傷”,不僅電池包受損,就連電池冷卻液管道也發(fā)生損壞,很有可能導致熱失控、起火等更嚴重的問題。
而極狐阿爾法T的情況就要好得多,縱梁保護相對完好,無大規(guī)模潰縮,主駕假人身體各部位均得到了接近滿分的保護,碰撞后車門可以輕松開啟;同時電池包和相應管路也都幾乎保持了完好的狀態(tài)。這就不用我再說什么了吧,結果已經非常明顯,相比特斯拉Model Y,極狐阿爾法T擁有更高的安全性。
不過客觀地說,雖然兩車在損傷程度上存在不小的差異,但并不是說誰好誰壞,而是一個好,另一個更好的區(qū)別。單看Model Y,其實它對于車內成員的保護還是到位的,這在假人傷害值上得到了證明,頭部、頸部、腿部均為滿分,只是胸部得分低于阿爾法T。
但就怕貨比貨,在極狐阿爾法T這個高分選手面前,Model Y也只能甘敗下風了。其實這就反映出兩個品牌造車理念的不同,Model Y明顯是“應試型選手”,能順利通過碰撞測試就行。而極狐則是追求極致的“學霸”,它的目標不是及格線,而是更難達到的滿分。
結構更合理,用料更扎實,極狐阿爾法T夠實在
安全沒有捷徑可走,就是得舍得下本,但這在商品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是很難做到的,而極狐就是這樣的“實在人”。
汽車安全性是一門極為復雜的學問,技術發(fā)展到現(xiàn)在,早年間“越厚越重越安全”的理念早就不適用了。如今是要用更合理的車身結構,以及更科學的材料搭配,來實現(xiàn)更堅固的車身。這一點上,大家都是英雄所見略同。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極狐阿爾法T和特斯拉Model Y,都采用了鋼鋁混合結構的車身。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將鋁合金材質的高效吸能與堅硬高強度熱成型鋼相結合,二者可更好地發(fā)揮各自功效,帶來更好的保護能力,保證高強度的同時,還能很好地控制住車身重量,這對于新能源車尤其重要。
既然大體結構一樣,可為何二者碰撞后,會產生較大差異呢?一邊是幾乎沒有明顯變形的堅如磐石,一邊卻是有些不堪重負,多處發(fā)生形變。這就回到了本章節(jié)一開始我所說的,就看是不是舍得下本了,這個下本不只是用料足,還要在車身結構上下功夫。
車身并不是越硬越好,要合理設置吸能區(qū),吸能區(qū)的作用就是在發(fā)生碰撞時吸收和減弱撞擊的能量,使車內乘員受到的沖擊更小,因此吸能區(qū)要具有更好的潰縮吸能效果。就拿此次對撞的兩車來說,Model Y在吸能區(qū)采用鋼鋁混合防撞梁,而阿爾法T在前后碰撞變形區(qū)域,如防撞梁、吸能盒、縱梁等處,采用吸能效率較高的鋁合金材料,潰縮吸能效果更好。
有軟就得有硬,吸能區(qū)要足夠吸能,而乘員艙則是越硬越好。乘員艙保護區(qū),特斯拉的A柱,前立柱和B柱等處,應用了3層強度達到1300MPa的高強鋼,嗯,看起來似乎不錯。而在阿爾法T上,這兩個數(shù)據分別為4層和1500MPa的潛艇級熱成型鋼。所以極狐阿爾法T是該軟的地方更軟,該硬的地方更硬,安全性能不好嘛。
阿爾法T的底盤更加強壯
看武打片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管實力多強的人,也會有他的命門,一旦被人抓住了命門,也就該去“領盒飯”了。在車輛安全性上,可不能有“命門”,保護必須全面,一些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可能更加重要,比如對于電池的保護。
在外,極狐阿爾法T為電池組打造了“金鐘罩鐵布衫”,通過側面布置高強鋼門檻梁及鋁制吸能盒,采用高強6系鋁合金型材和“龍骨”框架式下箱體的設計,最大限度保證電池不被外力所傷害。
在內,阿爾法T融合國際先進的電池熱管理技術,來“安撫”最大容量為94.5 kW·h的大電池組的“情緒”。同時電池包還采用將熱管理流道與高壓區(qū)域隔離的設計,從而降低水冷管路及接頭發(fā)生泄漏時冷卻液接觸帶電器件的風險,進一步提高了電池系統(tǒng)的安全性。
而特斯拉Model Y就沒有這么細致了,其電池冷卻液循環(huán)管路會經過前輪擋泥板位置,此處僅有一層薄薄的塑料板,在發(fā)生碰撞時根本就起不到保護作用,一旦管路發(fā)生損壞,極有可能導致電池組報廢,甚至存在熱失控和起火隱患,在生命面前,花十幾萬換電池好像都不值一提了。
三個司機觀點:
嚴守安全這條底線,是一個企業(yè)的責任與擔當,這樣的品牌與產品,是值得我們用錢投票的。通過這次碰撞,我們更能看出極狐在安全上的堅守。安全無小事,同樣花30萬買車,我們干嗎不買個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