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美國的太空航天事業一直能夠保持領先,離不開NASA的技術支持,而且NASA的技術會應用到其他領域,比如成像傳感器、高速攝像機等就是從太空技術應用到我們的生活領域的。NASA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它為電動飛機研發出了全新的固態電池,這種電池沒有液態電解質,就不存在液體起火爆炸的風險,它的能量密度達到了500Wh/kg,幾乎是普通動力電池的兩倍,這就意味著,它的最大續航里程也能提升兩倍,而且它的體積更小,受到撞擊后仍然能夠繼續工作。
毫無疑問,電動飛機是以后發展的主流方向,可是在電動飛機之前的電動汽車才是現階段發展的重點,NASA研發的固態電池大概率會率先搭載在電動汽車上,最先受益的應該是特斯拉等美國電動汽車品牌。相比特斯拉的4680鋰電池(300Wh/kg),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更大,如果說特斯拉Model Y(參數|詢價)可以純電續航615km的話,搭載同規格的NASA固態電池,則可以續航1025km,超過1000km的純電續航里程,可以讓特斯拉得到“蛻變”。那么,NASA的固態電池在技術上有什么亮點呢?
它的電池并不是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而是硫硒電池,電解質是低廉易得的“硫”,導電材料是打孔石墨烯,它的質量更輕,導電性更好。特斯拉的4680鋰電池是單個封裝的,就像一節一節的5號電池一樣,電池組是由很多電池串在一起的,而NASA的固態電池是整體封裝的,在外殼內將電芯堆疊在一起,這種設計既能提升電池安全性,又能減重30%-40%。
固態電池還有一個優勢,它的放電率要更高,NASA的固態電池在研發之初的放電率就是普通電池的10倍,后來又提升了5倍,這就意味著,它為大型電動飛機提供動力成為了可能,也能為大型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面對著“來勢洶洶”的NASA固態電池,可能一些比較脆弱的靈魂瞬間覺得“心態崩了”:這是國產電動汽車的末日到了?如果特斯拉搭載NASA的固態電池的話,國產電動汽車還有什么競爭力?
我們還是要樂觀一些,生活本來就很苦,再庸人自擾的話,活著不累嗎?研發固態電池,NASA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我知道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研發固態電池的時間就要比NASA更早,比亞迪現在的固態電池專利數量已經高達76項,寧德時代是21項,不顯山不露水的長城汽車(蜂巢能源)是55項,還有一家不太熟悉的靖陶能源是63項,如此多的固態電池專利勢必會助推它在國內市場盡快落地商用,而美國僅依靠NASA自上而下的研發和推廣,很難和我們競爭。
為什么現在全球都在積極研發固態電池呢?它除了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長、更安全外,還有什么優點?我覺得還有使用壽命長的優點,在實驗室測試中,固態電池可以做到循環充放電1萬次以上,是普通動力電池的數倍之多。如果固態電池能夠正式量產裝車的話,對于燃油汽車來說,所帶來的的影響將是無法估量的,可能壓倒燃油汽車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固態電池。最后,對于固態電池,您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