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市場,造車新勢力以一種新銳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些造車新勢力沒有品牌積淀,沒有品牌歷史,但他們一進入市場,就從高端車型著手做起,其帶來的概念和功能配置,相比傳統車型,的確能給人帶來更多沖擊感。
而且這些新穎的概念及功能配置,也給豪華車市場銷量造成了一定沖擊,特別是二線豪華品牌,新勢力對其銷量影響尤為明顯。根據2023年的上險情況來看,沃爾沃、雷克薩斯、凱迪拉克均遭到新勢力在銷量上的碾壓,這種場景對二線豪華品牌來說并不樂觀,但對新勢力來說,就一定樂觀么?其實,也并不見得!
(資料圖)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新勢力在2月份公布2022年財報后,其財報情況并不樂觀。根據財報顯示,國內主要新勢力,蔚小理以及零跑汽車當前均處于巨額虧損階段。
以當前虧損情況來看,蔚來汽車的單車虧損最為夸張,平均下來,每賣出一輛車,蔚來會虧損12萬元;小鵬汽車的虧損情況也不容樂觀,每賣出一輛虧損8萬元;零跑汽車每賣出一輛虧損4.6萬元;而眼看就要扭虧為盈的理想,每賣出一輛仍要虧損1.5萬元,而且理想在2022年的虧損情況相比2021年呈擴大態勢。
在虧損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新勢力又如何與豪華品牌展開持久戰,這成為擺在每一個造車新勢力眼前的現實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非常明確,就是持續擴大市場份額,因為只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才能給新勢力帶來更便捷的融資條件。畢竟新勢力在當前情況下,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而最有可能盈利的理想,卻因為要生產純電動車型,所以其研發成本必然會大幅增加,研發增加就意味著其虧損將會持續擴大,如果沒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那么無論哪一家車企的研發投入,都無法收回。
這個時候,大家似乎能感覺到,新勢力當前已經陷入了一種怪圈,一種越虧錢越要投錢的怪圈。因為從財報上來看,新勢力的確在虧錢,但從市場規模來看,新勢力卻正在一步步擴大自己的版圖并穩步向好。想要賺錢,就需要新勢力車企有更大的市占率攤薄成本,此時又會回到加大投入的死循環上。
而且在這個循環中,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那么新勢力品牌也會直接面臨倒閉。因為新勢力能夠拿到融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投資者看好新勢力的商業模式,并認為這種商業模式在未來一定能夠賺錢。新勢力一旦不能讓這個死循環正常運轉,就說明商業模式已經出現問題,此時也會引發負面連鎖反應,導致新勢力品牌寸步難行,直至死亡。
這個時候,被新勢力擠占了市場份額的豪華品牌又在干什么?
雖然中國市場的份額被新勢力擠占,但在全球市場,這些二線豪華品牌仍和母公司擰成一股繩,在為集團賺取利潤。沃爾沃2022年財報顯示,其全球累計營收2192億元人民幣,增長17%,其利潤為148億元,相比2021年138億元的利潤表現,仍有所增長。
這對新勢力來說,情況就非常嚴峻了,當自己在用大額虧損換取市場的時候,二線豪華品牌卻在全球其他地區賺取利潤,如此下去,新勢力有再多融資也不夠虧。
所以出海對新勢力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國內的新能源市場競爭已經太過慘烈;而在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新勢力還要在生產環節降低成本。埃隆·馬斯克雖然在降成本這件事上語出驚人,但回過頭去看,也都實現了。Model3當前的生產成本,相比2019年國產時下降了30%,這歸功于國內生產者的辛勤勞動,但埃隆·馬斯克在生產線上的來回奔波,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在降成本這件事上,新勢力還是得向特斯拉學習,以當前情況來看,降成本也是加快盈利的最直接辦法。
其實不光是埃隆·馬斯克在想盡辦法降成本,回看小米手機的起步階段,雷軍也是把小米手機徹底拆散,分析每一個零部件的成本,甚至連手機緊固螺絲,都要親歷親為和供應商重新談判一次價格,又或者是和工程師一起前往供應商處,共同探討工藝改進方案。而當前新勢力車企創始人大多是互聯網出身,在資源整合跟融資方面非常擅長,但在壓縮成本這一方面,其實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總結:
搶占市場份額這件事,從來都不會速戰速決,而當新勢力與傳統豪華品牌展開拉鋸戰的時候,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因此把其他新勢力熬倒,并不是新勢力車企的目標。如何在競爭中降低虧損實現自保,這才是新勢力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