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跑世界。然而,在“經濟運行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的情況下,汽車電動化轉型速度過快,對就業帶來的沖擊不容忽視。
“50%的滲透率不是瓶頸”
【資料圖】
2023年上海車展成為全球汽車風向標,投資機構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格外看好。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上海2023年車展整體體現電動化、智能化和國際化的特點,發布多款重磅車型,豪華品牌,純電車型陣容豐富,新能源轉型提速;合資品牌,強調本土化,發力新能源迎頭追趕;國產品牌,全面崛起,高端化趨勢顯著,合力助推車型周期促進需求增長,2023年一季度銷量超市場預期10萬輛,訂單等數據已在3月上臺階至2022年四季度水平 。”
趨勢方面,《中信建投證券》指出:“上海車展新能源車為絕對主角,各家車企在智能化的軍備競賽中不遺余力,寶馬董事長齊普策直言‘中國動向將引領世界方向’。”
產品方面,據《中信建投證券》統計:“第二季度已經公布上市或者亮相的新車有76款,電動車達到51款。供給端改革下市場擔憂的新能源汽車50%的滲透率不是瓶頸。”
汽車電動化轉型是大趨勢,投資機構看好新能源汽車,自然會將金融“活水”向該領域引流。
汽車電動化加速沖擊就業
在全行業為中國智能電動車發展領先全球自豪的時候,電動化對就業的沖擊不容忽視。
由能源基金會發布的《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對中國就業影響研究》(下稱《研究》)報告指出:“統計各環節就業人數的變化,電動化對汽車行業就業的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就業總崗位的減少。”
《研究》指出:“在基準情況下,2060年汽車行業總體就業崗位減少331萬個,大約占目前總就業崗位的44%。考慮到企業發展會預留部分人才,預計到2040年,實際減少的就業數量在100~200萬之間,到2060年,實際減少的就業崗位數量,在250~300萬個之間。”
對于崗位數量大幅度減少的原因,《研究》歸納了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數量大幅度減少,導致零部件的生產制造環節相關就業崗位需求減少大約為180萬個;二是由于智能制造的發展對于生產效率的提升,一部分崗位將面臨優化,此部分崗位需求大約減少80萬個;三是由于銷售模式變化導致崗位數量的減少大約70萬個。”
從上下游環節看,生產制造和補能環節就業數量下降最為明顯,分別下降了61.1%和81.4%。而研發制造環節就業人數下降幅度不大,如果按照實際需求來看,研發就業的崗位略有提升。售后服務人員也隨著保有量的提升而小幅增長。
另外,汽車電動化轉型對人員素質要求也有提升。以研發環節為例,《研究》指出:“研發環節崗位所需的學歷和專業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于本科以上學歷要求的崗位占比從36%提升到了85%。需求的專業也從機械類、電器類擴展到計算機、化工、材料、能源動力類;專業方面,對于復合型人才需求非常高。當傳統車企向電動化轉型后,原有的研發人員無法勝任新的研發需求,只能通過淘汰原有人員, 招聘全新的人員來進行業務轉變。”
統籌效率與公平
《研究》給出的汽車行業現有崗位下降超40%的預期時間節點在40年之后,看似非常遙遠,但目前國內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汽車電動化加速轉型——以純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占有率已然突破20%、30%,未來或將突破50%……這在汽車發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對就業的沖擊不容忽視。
4月28日的重要會議提出:“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對此,經濟學家馬光遠指出:“16到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19%。”
行業皆知,汽車產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占GDP的10%左右,關聯上下游產業眾多,影響巨大。汽車產業帶動直接就業人數500萬,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人數達到3000萬,接近適齡就業的6%。
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促進機會公平。因此,《研究》建議稱:“平衡產業發展與就業。把握好轉型的節奏,在轉型過程中統籌考慮產生的人力資源問題,特別是因崗位流失造成的就業問題,實現統籌發展。同時,重點關注低技能、大齡勞動者等弱勢群體。這些勞動者與電動汽車生產的能力素質要求差距較大,因此轉型中失去崗位的風險最大,在社會中也處于勞動力市場的邊緣,再就業的難度較大, 需要給予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