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報資訊】長安牽手吉利,這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

  • 發表于: 2023-05-10 18:41:16 來源:愛卡汽車網

曾經相愛相殺的對手瞬間變成親密無間的盟友,這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

5月9日,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動力、海外拓展、出行等產業生態展開戰略合作。


(資料圖片)

事實上,2月底長安和吉利就因為“銀河之光”概念車事件發生過糾紛,雙方各執一詞,難辨是非。而兩家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化干戈為玉帛”,畫風變得太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個是央企,一個是民企,雙方此次能夠握手言和,達成戰略合作,無疑是勇氣和底氣的體現。沒有勇氣,宿敵沒有握手的機會;沒有底氣,兩家也無法促成這次合作。

為什么要合作?

長安牽手吉利乍看之下是在意料之外,其實細看之下則在情理之中。翻看長安和吉利此前的種種經歷,兩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也遭遇著相同的困境。作為中國品牌的代表企業,長安和吉利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國內車市的格局,在2022年,兩家車企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22年,吉利汽車全年的銷量為143.29萬輛,長安汽車全年的銷量為139.04萬輛,在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排名分列二、三位,不過和第一的比亞迪186.35萬輛還有很大的差距。

之所以被比亞迪反超,顯然是兩家車企在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2022年中國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567.4萬輛,同比增長90%,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27.6%。而吉利、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32.87萬輛、27.12萬輛,占比分別為23%、19.5%。

在新能源領域,長安這邊已經聯合華為、寧德時代推出了阿維塔,同時將自家的深藍品牌獨立出去;吉利這邊先布局了幾何,后推出了極氪。盡管兩家車企都在積極地推出新能源品牌和產品來應對市場的訴求,但可以看到兩家車企的滲透率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長安和吉利都在新能源領域折戟,均面臨著新能源轉型的重任。因此兩家車企也通過“銀河之光”概念車事件這一契機,與其相互廝殺不如相互合作,兩家車企進行資源整合、取長補短,提高規模效應、提升自身競爭力。從“一紙訴狀”到戰略簽約或許是兩家車企最好的結果。而長安和吉利的這次牽手,也不由得讓外界產生兩家車企是否是準備聯手抗“迪”的想法。

合作之后會如何?

長安和吉利之所以能夠達成這次合作,是兩家車企市場地位相當、面臨的挑戰相似、企業的戰略目標相同決定的。如果兩家車企地位和實力懸殊,我想也不會有這樣的合作了,畢竟“強強”才能“聯合”。

長安與吉利的這次合作,最明顯的優勢便是能夠分攤兩家的研發成本,從而降低資金壓力,進一步提高轉型效率。電動化和智能化是中國汽車參與全球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也是長安汽車與吉利戰略合作的重點。

在電動化領域,吉利的核心優勢便是SEA浩瀚架構,無論是在硬件層面、系統層面,還是在生態層面,該架構的表現在自主品牌均有著相當高的領先優勢。即使長安有SDA架構,但目前沒有產品落地,暫時還看不出這套架構的優勢之處。如果兩家車企在電動化領域合作,吉利的SEA浩瀚架構無疑能夠為長安提供更多的技術參考,甚至有新產品落地也不無可能。

在智能化領域,長安合作的訴求比較迫切。據悉,深藍產品的智能化系統并沒有順理成章地牽手梧桐車聯或者華為,而是選擇了鎂佳科技。雖然深藍產品的智能化系統表現也不差,但是和華為的鴻蒙座艙相比,無論是產品表現還是名號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長安和吉利會在智能化系統方面有著密切合作,畢竟吉利擁有億咖通、魅族等知名公司,在智能化領域將給長安賦能。

此外,雙方還會在電芯、充換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新能源產業布局進行合作。除此之外,雙方還會探討海外發展、出行生態的合作共享,未來兩家的合作會給大家帶來怎樣的驚喜令人期待。

寫在最后

前面也說了,長安和吉利的這次合作有種聯手抗“迪”的意味,但筆者認為比亞迪已經形成足夠的體量和技術壁壘,長安和吉利的合作在短時間內也無法對比亞迪造成“傷害”,所以受傷最大的可能不是比亞迪,而是長城。

長城和長安、吉利都同樣面臨著新能源轉型的問題,長城雖然有歐拉品牌來主攻新能源市場,但是該品牌的表現也未能讓長城滿意。并且哈弗品牌銷量下滑,高端品牌WEY也沒有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長城汽車的整體銷量都不容樂觀。如果長安和吉利“抱團取暖”,長城可能深受其害。

長安和吉利的合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比亞迪、長城以及造車新勢力等企業會如何接招?今年下半年的國內汽車市場顯然有戲可看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