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東瀛的造車人在觀念上固執和守舊,但虛心學習的態度總還是有的。
2021年五菱宏光(參數|詢價)MINI EV大火的時候,日本NHK 電視臺就拍攝過一期拆解五菱宏光MINI EV的節目。當時,日本市場上與五菱宏光MINI EV定位相似的車型,價格是宏光MINI EV的三倍。為了弄清楚宏光MINI EV為什么這么便宜,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山本真義,當眾拆解了一輛3.88萬元的頂配宏光MINI EV電動車。但拆解之后他們最終發現,中國的造車思路與日本完全不同,日本想要造一臺宏光MINI EV基本沒戲。
(資料圖片)
如今,日本人又把拆解對象瞄準了比亞迪。比亞迪自去年開始登陸日本市場,就受到了日本市場的極大關注。在網絡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日本車評人試駕評測比亞迪的視頻。這次日本規模最大的出版社日經BP社把一輛比亞迪海豹(參數|詢價)進行了拆解,并且把拆解內容以實體書的形式出版,價格甚至去到了折合人民幣4.5萬元。
其實,日本人一直以來就有著拆解產品的好習慣。特別是日經BP社,他們很早就在做這樣一個“徹底分解系列”,用以對一些汽車技術做研究和分析。
2018年,日產汽車“拆解RIF”用于研究電動化和電子化技術分析;
2019年,分析特斯拉“ModelS”和“Model3”的設計思想,調查自主動力總成和自動駕駛功能;
2021年,將大眾汽車ID.3(參數|詢價)進行了分解,為世界戰略車分析“技術力量”和“發展方向”;
2021年,他們還拆解了豐田汽車第二代“MIRAI”新型燃料電池(FC)系統,徹底分析構成部件及其連接形態。
然后就是2023年,對比亞迪海豹的徹底拆解,解讀中國的“技術力量”和“發展方向”。
中國車的崛起,可能是日本人現在最大的困惑。甚至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在日本的汽車圈已經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各大車企都在學習中國的新能源車,擔心自己一不小心被對手甩開了(實際上已經被甩開了)。
據說在日本名古屋的停車場,停放了一大堆中國車。其中不少已經被拆解,連輪轂都是切開的。這當中不僅有前面說到的五菱宏光、比亞迪,甚至還有極氪、蔚來的車型。
但即使拆解五菱,拆解比亞迪,就真的能對日本車企有幫助嗎?在致使日系在新能源競爭中落后的問題中,至少有兩大問題無論是拆解多少臺中國車都無法改變的。
首先是硬件的成本控制問題。實際上中國車崛起的路線與當初日本車在全球崛起的路線是一樣的,就是主打價格優勢。但如今中國車在價格上的優勢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車。
無論是五菱,還是比亞迪,它們使用的各種零部件幾乎全部來自于國產供應鏈,這個思路與當年日本車席卷全球時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新能源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也是成本最低的國家。你只要想想兩國工人的收入差距就能很容易想明白這個道理。這種成本上的優勢,甚至是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壟斷優勢,是日本目前無法趕上的。
在拆解五菱宏光MINI EV的時候,山本真義就表示如果日本打算造一臺宏光MINI EV這樣的便宜電動車,那么相當多零部件需要從中國進口,成本根本不可能做到和宏光MINI EV一樣低。
再加上中國汽車廠商在造車思維上幾乎是極致的成本控制,在定價上又不惜犧牲利潤空間,這就讓日系車更加難受了。你只要看看豐田、本田在國內上市的新車價格,就會明白日系車企還是無法接受犧牲利潤。
中國車企的種種行為,在思維守舊的日本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議的。
其次,也是更加重要的一點,從軟件上看,日本國內缺乏孕育新能源用車體驗的土壤。
在移動互聯時代,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正在無限接近于手機、電腦這些移動智能設備。而中國,又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移動互聯網、智能科技使用場景最豐富的市場。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能夠不斷的在市場上被用戶檢驗,然后快速迭代,不斷優化,甚至領先于用戶的需求。
而日本,在移動科技領域多年前就已經落后。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日系的手機廠商幾乎全軍覆沒。時至今日在手機市場,除了蘋果之外,剩下的幾乎全都是中國品牌。這就導致了日本國內缺少對智能設備的軟件系統和使用體驗的開發能力。同時,一個目前還在大量使用現金支付,使用傳真機,甚至還有使用3.5英寸電腦軟盤的國家,其國民對于智能設備的使用也并沒有強烈的欲望。因此,日系車企在這樣的環境下既缺乏對移動智能體驗的足夠了解,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加快智能化體驗這個方向上步伐。
這一點也是日系車企無法通過拆解中國車能夠了解并且改變的。換句話說,當新能源車的屬性開始從傳統的機械屬性向數碼科技屬性轉變時,就已經注定了中國車會成為市場上最有活力的一份子。
或許通過拆解,日本車企能夠了解中國車企的造車思路,甚至是硬件上的優缺點。但是,無論拆解多少臺比亞迪,或者五菱,成本控制和軟件上的使用體驗,是無法通過拆解去理解并且學習到的,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能做出實質性的改變。越拆解,只會讓日本車企越恐慌。(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