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聽風吟】6月19日,上汽集團公告稱,計劃與子公司以及關聯方共同出資60.12億元,共同投資上海上汽芯聚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其中上汽集團認繳出資60億元,持有其99.800%份額。據公告披露,該基金將重點關注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驅動下芯片相關的關鍵技術產品。
【資料圖】
需要提到的是,哪怕對于上汽集團這般巨頭來說,60億也不是灑灑水,據上汽集團一季度報告,當季上汽集團凈利潤為27.83億元,也就是說,上汽此次“投資”相當于投出了兩個季度的利潤。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開始,國內曾出現過蔓延整個行業的芯片荒,彼時國內車企因此不得不削減產量,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或許是那次被打的太痛,其實不止上汽集團,包括吉利、廣汽等傳統車企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也都曾在芯片領域有所布局。此外,從近年來整車企業的發展方向來看,對電池、智能網聯等供應端的出手也成為了流行趨勢。
不想在被卡脖子?車企開始“造芯”
2021年,車規級芯片的短缺讓國內車企感受頗深,瘋狂漲價的芯片,蹲守貨源的高管至今歷歷在目。與此同時,汽車面向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芯片又是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安全可控”成為了車企們的目標。
不過,對于國內車企來說,芯片的“安全可控”還遠遠不能達到,天風證券研報指出,中國車規級芯片在汽車計算、控制類芯片的自主率不到1%,傳感器為4%,功率半導體為8%,存儲器為8%,車規級MCU國產化率約為5%。這樣的供給能力顯然無法滿足國內車企們對智能化汽車、產銷增長的需求。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布局芯片。以上汽集團為例,實際上其早在去年就開始了國產化芯片的布局。2022年1月,上汽集團宣布,與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開展戰略合作,聯合發起設立數十億元規模的“國產汽車芯片專項基金”,以此為紐帶連接各自優勢資源,共同推動車規級“中國芯”加快落地,確保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按照當時的說法,該基金將積極推進高性能汽車芯片研發生產,以及汽車電子創業項目投資,未來還將成為開放式的平臺,吸納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如今,上汽集團再次在“造芯”方面下手,其對芯片的自主可控意圖簡直不要太明顯。
當然,在這一方面布局的不止上汽集團,包括包括蔚來、理想、小鵬、零跑等造車新勢力,長城汽車、吉利、廣汽集團和北汽等傳統車企,都已經通過和芯片企業聯合成立合資公司,亦或是投資芯片公司等方式布局芯片制造,而涉及種類也比較豐富,包括自動駕駛芯片、IGBT功率芯片、MCU芯片、SoC芯片等。
開始搶供應商的生意?主打一個不服?
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潮流中,芯片、算法、軟件、電池等關鍵性零部件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以這一過程中,供應商的地位也在水漲船高,以至于不少車企往往以“被欺負”、“被主導”的形象出現。當然,車企們也是一身“反骨”,但凡是感覺到自己被欺負了就要自己干。
在智能化領域,華為、百度、騰訊等供應商近年來比較活躍,但不是所有車企都愿意“被主導”或者直接使用供應商的解決方案。當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靈魂論”更是炸裂,“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p>
上汽集團也通過零束科技、享道出行、友道智途、AILAB(人工智能實驗室)等不斷研究自動駕駛的發展與落地。而在電池方面,去年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更是點燃了整車企業的火氣,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公開調侃“給寧德時代打工”,而在此之后,我們看到的是廣汽集團不斷強化電池研發制造能力。
比如,廣汽集團啟動參股公司巨灣技研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的建設,量產極速充電動力電池的電芯、模組以及PACK系統,項目總投資36.9億元。并且此前有傳言稱,該生產基地孵化的全新自研"鳳凰電池"就快出現了。
從入局芯片到入局電池,整車企業們似乎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提需求讓供應商干活了,而這究竟是不是因為這兩年吃過的虧實在太多了呢?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智能化、電動化的浪潮中,芯片、電池等本身的作用已經相當于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變速箱,車企早點研究“自主可控”似乎也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