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重回東風日產懷抱已有兩年多的啟辰品牌,不僅在市場整體容量急劇潰縮的燃油車領域,沒有了昔日的沖勁兒跟風采;
【資料圖】
在極為關鍵的新能源、新四化領域,同樣乏善可陳鮮有建樹。
從合資自主到自主,從自主再到合資自主……
站在今天來看,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啟辰品牌,仍在猥瑣發育,離昊總、國林總、輝哥等高管口中的東風日產“試驗田”、“尖刀連”,仍有不小的差距。
試驗田動作遲滯、并沒有快速跟上國內市場如火如荼的“新四化”產業變革大潮;
尖刀連就更有些尷尬至極,敢情啟辰這把刀只適合拿來“切切菜”,啃硬骨頭、打硬仗是完全不太行的,傳說中的尖刀一點也不“尖”。
合資自主,政策產物、畸形的“試管嬰兒”
在談及啟辰品牌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合資自主”這個老話題、老概念。
何為合資自主品牌?
簡言之,在諸如廣汽本田、東風日產這樣的現有合資車企體系內,再去孵化和推出一個所謂的“自主品牌”,即合資自主。
大致在2008年的時候,國家發改委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出于對中國汽車“技術空心化”的擔憂,提出合資車企要實現異地建廠,還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一是要有新能源汽車規劃,二是要設立合資自主品牌,否則新建項目無法通過審批。
站在彼時的背景下來看,主管部門這樣的考量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過去數十年的實戰經歷表明:
市場換技術,很多時候更多的只是一廂情愿,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但自主品牌始終并沒有“學”到對方真正的核心技術,給跨國車企“代代工”、“打打工”才是本質。
上方及行業主管部門,企圖通過政策倒逼的方式,讓合資雙方中的自主品牌一方,能夠有更多機會深度介入以往難以觸及的基礎研發環節、采購供應鏈環節,通過“共同研發”的方式學到人家的核心技術、工藝等真功夫。
但合資外方并不傻,即便是在合資自主品牌里面,也絕不會輕易將核心技術拱手相送,既然你上有政策,我還怕沒有對策么。
于是政策壓力之下,中國合資汽車公司紛紛推出合資自主品牌,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廣汽本田“理念”,之后華晨寶馬、北京現代等眾多合資公司紛紛跟進,東風日產啟辰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
對此現象,一度就有了某跨國汽車企業的副會長公開抱怨:
中國出臺合資自主政策讓人不理解,我們的老車型已經不好意思再賣了,這個政策卻逼著我們還要賣,用過時的老車型換個牌子,來沖擊低端市場。
一言以蔽之,一如部分業界人士擔憂的那樣,所謂的合資自主品牌,一開始就是政策倒逼產物,像極了“試管嬰兒”,大多數合資自主品牌就是來“應付差事”的。
事實上,過去了這么多年,今天來看仍活躍在中國車市的合資自主品牌,屈指可數!
啟辰出走又歸來,折騰過后已不是少年
2010年,在合資自主的大潮下,啟辰品牌正式誕生。
由于背靠東風日產這棵大樹,核心三大件及整車平臺啥的都比較讓人放心,加之彼時中國車市仍處于高速增長期,啟辰一經推出短短幾年時間便實現了年銷量規模,從0到10w+的飛躍式發展。
啟辰T90(參數|詢價)曾在車展上大放異彩2017年,時值啟辰品牌誕生的第七個年頭,源于自身及東風大自主發展需求等原因,啟辰品牌正式宣告獨立,從此踏上了脫離東風日產襁褓、融入東風大自主陣營的新征程。
筆者依稀記得,對于啟辰品牌的獨立一事,當時業界就存在較大的爭議性。
看好者認為,歷經七年發展彼時的啟辰,已經在一眾合資自主品牌當中一騎絕塵,具備了“單飛”的基本條件。
譬如啟辰當時已經連續幾年銷量突破10萬輛大關,且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獨立品牌銷售網絡,獨立之后有利于其擺脫“廉價日產”的束縛,為自身長遠發展尋求更多的主動權。
但與此同時,在悲觀者看來,離開了東風日產的襁褓,沒有了日產發動機等核心技術(轉而采購三菱的發動機)的加持,根基尚淺的啟辰或將面臨后勁不足等嚴重隱憂。
實踐證明,單飛的頭一年,啟辰品牌還狀態極佳,2017年啟辰品牌年銷量超過14萬輛,同比增長22.7%,創造了紀錄。
不過好景不長,2018年5月,馬磊接替周先鵬出任東風啟辰總經理一職,其后從下半年開始中國車市大環境急轉直下,啟辰品牌的市場銷量也跟著來了一腳急剎車。
東風日產啟辰變為東風啟辰獨立運營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啟辰快速由盛轉衰、在下滑通道一瀉千里,年銷量規模一度“腰斬”跌到了六七萬輛的水平。
其中,啟辰旗下有著“閹割版軒逸(參數|詢價)”之稱的D60轎車,高開低走,諸如T60、T70、T90等SUV產品,集體啞火。
顯而易見,盡管從東風日產營銷體系里剝離出來獨立運營,期間還嘗試過“換標”等舉措,但自始至終啟辰品牌均未能徹底擺脫和摘掉——“廉價日產”的帽子。
包括上面提到的銷量一度高開低走的D60這類轎車產品,消費者說到底看重的還是日產軒逸的底子跟口碑。
獨立之后,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沒有再與東風日產“共享”之后,后續車型產品的用戶口碑,一瀉千里,相關質量投訴網站上口碑評分相當糟糕。
眼瞅著車市大環境競爭越來越殘酷,一個接一個“混”不下去的友商品牌紛紛倒下/退出中國市場,單飛了三年的啟辰品牌,于2020年底被官宣重新回到東風日產的懷抱。
按照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國林的說法:
“啟辰將聚焦新能源領域,不再研發純燃油新車,未來每年將推出不少于2款新能源車型,覆蓋多個區隔,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出行需求,具備年銷30萬輛的體系能力,逐步挑戰50萬輛的目標,最終成為東風日產的第二增長曲線。”
東風有限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國林理想很豐滿,但事實上呢?
直到今天來看,重回東風日產懷抱已有兩年多的啟辰品牌,不僅在市場整體容量急劇潰縮的燃油車領域,沒有了昔日的沖勁兒跟風采,在極為關鍵的新能源、新四化領域,更是乏善可陳鮮有建樹。
樂逗觀察:
理論上來講,再次回歸東風日產大營銷體系的啟辰,是東風日產乃至日產汽車在華尋求與時俱進、進擊電動化時代的絕佳戰略抓手。
畢竟包括東風日產在內,長期以來這類合資品牌里面,技術研發層面始終牢牢掌控在外方手里,中方即便是想要優化修改一個再“微不足道”的產品點,很多時候流程繁雜掣肘很大。
更別說從車輛的技術平臺、底層架構等深層次部位,進行“外科手術”式的大調整了。
所以一如張繼輝們所言,在面向未來的電動化、智能化等技術和產品布局方面,啟辰將會扮演起先試先行的“試驗田”的角色,要做東風日產面向新四化轉型突圍的“尖刀連”。
這個想法的確既務實也很具有可行性,甚至可以說啟辰這個合資自主品牌的存在,有望成為引領&倒逼東風日產加速跟進和轉型的助推器。
但現實運營的如何呢?
過去這兩年,眼瞅著各種國產品牌、新勢力們在新能源智能化賽道上爭先恐后,其中一些品牌還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現實成績;
即便是大眾、豐田、本田、日產等合資品牌,也都開始相繼祭出了各自的純電平臺和全新電動車產品……
身為“試驗田”和“尖兵連”的啟辰,干啥了,有啥拿得出手、叫得響的新能源智能化產品嗎?!
至少到目前為止,除了姍姍來遲、仍半遮半掩的啟辰大V DD-i這款“油改電”的插混車型之外,還真沒有一個能行和能打的。
不說了,啟辰仍亟待“從心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