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能源的產品,不缺市場,缺的是產能。
最近也是因為小鵬G6的熱賣,但是產能跟不上,部分下單的網友開始在微博下面催生產、催何小鵬去生產線上擰螺絲。這本是一句玩笑話,結果誰想到何小鵬真的去親自下場擰螺絲。這背后,其實也透露出了國產新勢力們的一些無奈,是對于產能的無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款產品的爆火,是一件好事,但產能跟不上的時候,就顯得有些尷尬。對小鵬來說如此,對蔚來、理想等同期的新勢力品牌們來說也是如此。現在新能源品牌中產能夠用的,只有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企業,產品爆單的同時產能也可以跟得上。大部分新能源整車制造企業,產能不足,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
而形成反差的,是傳統燃油車巨頭們的產能過剩,以至于停止產線生產、出售生產工廠等比比皆是。在燃油車時代切換新能源時代這下,究竟又會有多少傳統燃油車生產工廠被出售?這還是一個無法預測的趨勢。
至少目前我們可以看清一件事,時代的切換之際新的撕裂已經開始。
從7月初的一份數據顯示,我國的新能源車產量已經達到2000萬臺,這個數據一出來就有人認為我國的新能源產能是過剩的,都已經達到了這個級別。但其實這個數據,是我國從推動新能源車之初到2023年的累計產量。
這么來看,并不算過剩。
就比如,理想汽車現在每周產能是8000臺左右,而且李想本人還說現在的產能是有缺口的,沒法快速的滿足訂單需求。現在就等著北京的新工廠開始生產之后來填補產能空缺了。還有像開頭說的小鵬產能也是嚴重不足,G6的MAX版本交付期達到了12周左右。這款車的上市之初店端反饋定車要等2-4個月,任何版本都是;而且銷售也說這臺車的訂單已經超出預期了,產能爬坡估計還得有一陣。
產能問題,是新勢力們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它們不缺少爆款產品、也不缺乏對新技術的研發,而缺少的是與銷量直接掛鉤的產能提升,往往都是訂單堆積如山,但交付量都不盡如人意。理想汽車在2023年底,才能實現50萬臺的年產能;小鵬汽車的四大生產工廠,總產也才在40-50萬輛/年的級別。
從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廣義乘用車產量2336.7萬輛,全國乘用車行業產能4289萬輛,總體產能利用率為54.48%。說明整個汽車行業,產能是過剩的,但有些車企的利用率在90%,有些只有10幾%,分化非常嚴重。再把新能源車數據展開,新能源車產能利用率明顯好于行業平均水準,尤其是比亞迪、特斯拉、理想這些品牌都是90%以上的利用率。
除了小鵬、蔚來、長城,其他新能源車企至少都在60%,平均也達到69.4%(今年1-4月數據)。隨著后半年的新車發布、爆款產品的推出,產能利用率超過60%左右是非常有希望的,蔚來1-4月是45.6%、長城汽車1-4月是52.5%。
現在汽車產業過剩的原因,主要還是集中在合資車為主的燃油車市場。部分傳統燃油車的產能利用率低的有11.8%左右的利用率,能超過55%左右的產能利用率在合資品牌中已經算是表現出色的品牌了。國產品牌的產能利用率,要優于合資品牌。
而新能源車總體產能利用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汽車產能利用率分化嚴重。這說明了之前以產定銷的時代過去了,之后將會是產能調整的時期,落后的、不符合時代需求的產能將會被逐漸淘汰掉,而過剩的產能或許將會被新能源企業們所利用起來。
現在的發展趨勢下,燃油車產能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幾個企業,而是對燃油車行業中大部分的車企都有影響。曾經的燃油車時代,消費市場的旺盛需求,各個車企著急搶奪市場,所以造就了諸多年產能百萬級的企業。
但,到了新能源時代之后,各自又開始因為產能而焦慮了。而這種焦慮和新勢力們產能不足的焦慮不一樣,傳統車企們的焦慮,是在燃油切新能源的背景下,閑置的燃油車產能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從乘聯會2022年的一份數據來看,產能前20的車企,去年合計生產了3500多萬輛車,占了全年總產量的90%左右。但是,整體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卻遠低于50%;而且產能利用率在70%以上的,只有4家,分別是比亞迪、特斯拉、長安汽車以及奇瑞汽車。
除了比亞迪、特斯拉之外,其余的產能前20的車企,產能大頭還都是在燃油車上。
即便像豐田、本田,這些日系企業在產能的擴張上比較保守的企業,之前的產能利用率常年保持90%以上,但現在利用率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其中表現比較好的,是一汽豐田,有接近60%左右的利用率;還有廣汽豐田,產能利用率接近了70%。當然,這種影響不僅局限于合資品牌,國產品牌也是一樣,例如吉利、長城等仍然以燃油車為重點的企業,利用率也多少有一些下降。根據統計,去年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大概都在30%左右。
不可否認,燃油車產能過剩這個問題,越來越值得被重視,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攀升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被再一次放大。隨之帶給各大車企的,是產能過剩導致的企業資金周轉速度放慢,同時資本回報率下降,然后增加債務風險。
之后,還有一種可能性,如果車企保持目前的發展節奏(不區分國產、合資品牌),以燃油車占大頭的產能結構不變的話,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內,將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而且是新能源滲透率越高,市場份額下降的就越明顯。
而這種現象,在2023年上半年的市場中已經幾乎得到了驗證。今年1-4月,中國市場中的主流合資車企,銷量迅速地下滑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現在市場的銷量基本都在向新能源市場頭部企業分流,像比亞迪接近90%的產能利用率、像特斯拉90%以上的產能利用率,往后的銷量會越來越向這類頭部企業集中。
原來,擺在一眾傳統車企面前的難題只有一個,研發出一款能好賣的新能源車;但現在,第一道題還沒回答好的時候,又要開始顧全產能的問題。擺在車企面前的兩個選擇,盡快完成產能轉型、或者拋售過剩的生產工廠。
即使現在車企們已經意識到了產能帶來的風險,但閑置工廠轉型談何容易,原來為了百萬年產量鋪設的工廠,轉讓?停產?無論何種選擇,都不是易事。
整體來說,國內汽車產能的確在增長,但絕不是新能源車的產能過剩,而是傳統燃油車明顯的產能過剩。但這些產線也絕不會浪費,諸多新勢力的新增工廠就是收購原有傳統燃油車的生產工廠,后期改造而來的。
耐心等待,絕對會有燃油車企業陸續賣工廠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