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降價,不得不提起特斯拉了,早在去年年底的一波降價操作,此舉倒逼得許多自主品牌跟進操作,于是便有了接下來一波一波的降價潮。
【資料圖】
然而,數次的降價使得各大車企看到“蛋糕”在不斷地變小,于是在7月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16家車企簽署《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
這16家車企包括: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中國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長城、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特斯拉。而這16家車企幾乎占據了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如果他們停止了促銷活動,那無疑是讓中國消費者的優惠美夢就此終結。
不過7月8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發表聲明,因其內容中“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涉及“價格”表述表意不當,有違《反壟斷法》精神,現將上述條款從承諾書中刪除。
就在《承諾書》被廢止后不久,特斯拉官方微博發布信息特斯拉Model 3(參數|詢價)現車8000元限時保險補貼上線,長續航版起售價從31.39萬元調整為29.99萬元,Model Y(參數|詢價)高性能版從36.39萬元調整為34.99萬元。
不提此前特斯拉簽下的“對賭協議”,就以當前國內汽車市場的發展形勢來看,特斯拉的“光環”正在消失。
如果是燃油時代,日系和德系對中國形成了技術封鎖,國內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想要繞開壁壘非常困難,而且所投入的資金也非常巨大,其成本回收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因此,在三大件方面不得不依賴海外品牌,雖然后期國內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大幅提升,但在大排量發動機領域里,依舊是海外品牌的天下。
然而,實現“彎道超車”的自主品牌在電驅技術方面完全不用依賴海外品牌,所以自主品牌在電氣時代的發展速度也是海外品牌并未預測到的,這也使得自主品牌輕松的占據了國內新能源“賽道”的前排位置。
也正是因為,海外新能源品牌無法像燃油時代那樣形成堅不可摧的品牌效應了。
對于毫無技術優勢,同時又是“外來戶”的特斯拉來講,瓶頸問題已經出現了。7月份,特斯拉發布了財報數據,今年二季度營收249億美元,同比增長47.20%;凈利潤約27億美元,同比增長19.81%。
不難看出,特斯拉的營收增長和凈利潤增長完全不在一個步調中,這便是前期降價所帶來的后果,而數次的降價也使得特斯拉的毛利率從一季度的19.34%下降為二季度的18.19%,該數據低于市場預期的18.8%。
不過對于特斯拉來說,此次降價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利潤的提升了,而是市場地位的穩固。而且支撐特斯拉降價的主要“動能”便是原材料的價格調整,當然,自主品牌的各種降價優惠也讓特斯拉不得不再走降價這條路了。
目前原材料的價格暫時趨于穩定,但這并不代表將來不會提升。因為國內電動車的市場保有量完全無法與燃油車相比,所以新能源車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也正是因此,后期的原材料的成本依舊存在著上漲的風格。
所以,特斯拉在后期的成本控制方面也必然會加大力度。實際上,早在今年的特斯拉投資者日中,官方便已經提出了,下一代平臺將會降低50%的成本,或許特斯拉已經看到了未來慘烈的價格戰。
當然,這對于準備購車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利好,但是對于已經購買特斯拉產品的消費者來說,是否又要進行新一波的“維權”操作呢?
目前特斯拉旗下銷量較為火熱的無疑是Model 3和Model Y了。目前Model 3的壓力主要來自于比亞迪漢EV(參數|詢價)、ZEEKR 001以及比亞迪海豹(參數|詢價)等車型。
而對于Model Y來說,目前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了,首先,深藍S7和小鵬G6的上市便已經對Model Y形成了較大壓力,同時合資品牌中的別克E5也對Model Y形成了跨領域競爭的局面。
不僅如此,剛剛上市的騰勢N7對Model Y 會形成怎樣的影響目前還無法預估。對于消費者來說,自主車型的配置、動力及空間方面都有著不錯的表現,所以特斯拉的產品目前也并不是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無論是Model Y還是Model 3,今年7月份的“谷底”銷量均突破了4月和5月的最低點,特斯拉目前的處境并不樂觀,而且自主品牌的強勢突圍對特斯拉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超出預期。那么,本輪降價對特斯拉的后市影響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區里談一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