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4日,特斯拉中國再度官宣降價,對中國大陸地區的Model Y(參數|詢價)長續航版和高性能版調整售價至29.99萬元起和34.99萬元起,直接降價1.4萬元,將長續航版的價格打到30萬以內。其中,在8月14日(含)-9月30日(含)下訂Model 3(參數|詢價)后輪驅動版現車并完成交付,且通過合作保險機構購買相應車險,可享受8000元保險補貼。
一則消息爆出,似乎整個汽車行業新能源板塊為之震驚,這次特斯拉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這讓我想起前些日子,國內新能源品牌聯合簽署的價格調控相關政策,希望要保持相應市場售價,免得存在惡性競爭。這次降價消息一出,這個所謂的協定就徹底變成了一張廢紙,實際上那個協定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當然,在這個事情上特斯拉的反饋一直具有親和力,畢竟自己是首個境外品牌,哪怕不情愿還是要簽的。簽署完畢的第二天,特斯拉就推出了朋友介紹購車,享受現金或者積分優惠,可見我行我素的特斯拉變相來了波優惠來示威,依舊是那種店大欺客的態度。
圍繞降價,其實也是符合當下經濟趨勢的。一方面是國產自主品牌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價格定得有點名過其實,因為高額的成本讓他們毛利率本身就很低,但是已經開了個頭,讓大家知曉新能源是需要付出高代價,大家紛紛抱團護價就是不想失去這塊蛋糕。另一方面,當一個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同時被全球人所認同,龐大的資本控制讓特斯拉更變本加厲,全智能化的生產車間配合獨特的技術優勢,讓產品在市場中更定價的話語權。
或許很多人會說,特斯拉近年來的負面新聞不斷,車型本身的外觀內飾都是上一代的產品,相對于能夠集成更多功能于一體的自主品牌新能源堆砌更豐富車機配置和娛樂系統而言,它就是一個毛坯房,但是每月破3萬的整體銷量說明了很多人其實不介意的。
今年以來,買新能源車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樣,先是一波緊湊的漲價熱潮,緊接著就是遇到一降再降。特斯拉在這些價格波動的過程中,似乎一直沒有收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印象,畢竟高企的毛利率讓它有價格的控制權。相反,以它作為標桿的零跑、極氪、哪吒在內的,近10個汽車品牌宣布“降價促銷”,這也再一次驗證了新能源價格虛高嚴重。
據其他媒體統計,自2020年實現國產以來,特斯拉已對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作出了近20次調價,多數為降價,原因涉及補貼政策、國產化率以及原材料價格等。如果從這個層面上去解讀的話,我認為特斯拉是一個很有良心車企,相對于自主品牌每天喊話成本上升要漲價來說,來得更加務實。
早在7月19日,特斯拉披露的2023年Q2財報顯示,公司當季全球交付產品46.61萬輛,錄得營業收入249.27億美元,同比增長47%。特斯拉能夠頻繁調價的底氣在于,其擁有超高的市場占有率,及超強的盈利能力。
當下的汽車行業,從燃油車向新能源快速轉型,也意味著諸多的車企這重新洗牌。造車新勢力雖然有良好的市場觸覺,但是缺乏造車底蘊和扎實的技術基礎,往往把花里胡俏的體驗內容做到了極致,但卻忽視了產品本身應用的基本技能,比如續航以及操控等等。
市場競爭,價格戰在所難免,但是要有底氣在市場中一決高下還是要靠產品本身的硬實力。正如長城汽車CTO王遠力,在回應比亞迪的“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時所說:“我們必須直面競爭的現實……商業還是要用商業的邏輯來解決,如果只是口頭上強調在一起,那還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在大喊情懷,主推民族工業的時候,也要切實地思考一下,我們應不應該為這種情懷而埋單,銷量往往決定了產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