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快報。
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營業總收入224.54億元,同比增長26.0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2億元,與去年同期-7.12億元的歸母凈利潤相比,實現了大規模的扭虧為盈。
江淮汽車表示,公司實現扭虧為盈主要系出口業務持續發力,帶來規模和效益雙增長。但根據財報來看,江淮汽車獲得的的盈利并不是靠賣車,而是來自于國家補貼。
【資料圖】
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曾先后四次獲得政府補助,累計金額約4.8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1.71 億元。截至7月31日,江淮公司及子公司累計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貼已達2.1億元。
這意味著,拋開政府補助,江淮汽車今年上半年仍處在虧損狀態。
江淮汽車的高光時刻,發生在2017年。當時,大眾汽車與江淮汽車雙向奔赴,共同成立了“江淮大眾”一起生產新能源汽車。
2018年,江淮大眾發布了新能源品牌思皓,但直到2019年9月其首款車型E20X才正式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思皓E20X(參數|詢價)上市后,官方從未公開過銷售數據,這也讓思皓E20X的銷量一直成謎。
不過,就算是思皓品牌的最高月銷量也只達到過1.26萬輛,而這個成績遠遠達不到大眾對它的期待。
2020年5月,大眾宣布購入江淮汽車母公司——江汽控股50%的股份,并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接過了公司的控制權。
同年12月,“江淮大眾”更名為“大眾安徽”,并被提到了和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平起平坐的位置。
在大眾安徽的襯托下,江淮汽車顯得更加落寞。此時的江淮汽車既不能再指望大眾“帶飛”,又沒有自己的“出圈”產品,還面臨著從2017年開始就連年虧損的財務狀況。
幸好,蔚來的迫切需求給江淮送來了一陣“及時雨”。
彼時,造車新勢力還處在建設初期。由于資金缺乏,大多數新勢力都不會選擇自建工廠這種耗時耗錢的方法,而是通過傳統車企的生產線,利用“代工廠”的模式來生產汽車。
就像理想選擇力帆、小鵬選擇海馬一樣,蔚來挑中的合作對象正是江淮汽車。二者的合作從2016年開始,憑借“代工廠”模式,江淮每年都能小賺一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燃眉之急。
但給別人代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蔚來和江淮的代工合同也將于2024年結束。屆時,已經自建工廠的蔚來能夠成功擺脫江淮,但賺不了“外快”的江淮卻面臨著生存挑戰。
因此,打造自己的新能源品牌成了江淮汽車的當務之急。
今年3月,江淮投資10億元人民幣成立了“釔威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進一步加快推進公司新能源乘用車業務發展。
4月,釔威汽車發布了新能源乘用車品牌“釔為”,全面切入智能純電市場。
6月16日,江淮釔為旗下首款車型——釔為3正式上市,共推出6款車型,售價區間為8.99萬-12.79萬元。
作為A級純電動轎車,釔為3的競爭賽道十分擁擠,競爭對手還包括五菱繽果、比亞迪海鷗、歐拉好貓(參數|詢價)等熱門選手。
與這些對手相比,釔為3高達9萬元的購買門檻并不占優勢,再加上其產品力和品牌知名度遠不及五菱、比亞迪等廠商,導致產品上市后消費者很難將目光第一時間集中在江淮身上。
上市后第一個交付月,釔為3的銷量僅有1061輛,交付數據并不亮眼。7月份,釔為3的銷量與上月相比翻番,但仍舊只有2191輛。
盡管釔為3銷量平平,但江淮汽車并不憂慮,因為它又找到了新的“大腿”。
月初,網友爆料稱華為正與江淮打造百萬級MPV,并會成為問界車型中最頂級的存在。兩家對此不予置評,但華為的余承東此前的確承認正與江淮合作。
另有一位華為內部人士也表示:“華為和江淮的合作其實并不止這輛百萬級MPV,在此之前還規劃了2-3款常規車型,包括轎車和SUV。”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江淮選擇抱華為大腿的做法不能說是錯。但就像賽力斯的現狀一樣,即便問界發展得再好,車企自己的產品仍然缺乏建設,也沒有“靈魂”所在。因此,江淮能否像余承東所說的那樣——“緊跟華為才能活下來成為巨頭”仍是一個未知數。
(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