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車企存在感越來越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現在強到什么程度呢?
想要知道這個答案,可以看看近期車企披露的一些合作情況。畢竟多年前,中國汽車工業需要利用外資、引進技術來推動行業發展。而現在,隨著電動化時代的到來,中國車企話語權增多,開始逐漸成為技術輸出方。
【資料圖】
這不,車市竟然掀起了一波逆向合作潮了。
多家外資/合資車企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
細細看來,這波逆向合作潮的主角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汽車行業巨頭的身影。
比如小鵬汽車與大眾汽車的合作。
據小鵬汽車官微今年7月27日消息,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大眾品牌和小鵬簽署了長期合作技術框架協議,并計劃在合作初期,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品牌的電動車型。這兩款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車型將補充大眾MEB平臺的產品組合,計劃于2026年推出。
且除推新車外,雙方還將在多個領域探索其他潛在的戰略合作,包括未來電動車平臺、軟件技術和供應鏈方面的合作。雙方還簽訂了股份購買協議,大眾汽車集團將以每份權證15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4.99%的股權,總值約7億美元。
而小鵬汽車與大眾汽車的合作也備受市場和消費者關注,當時該消息一出,就讓在美國上市的小鵬汽車股票一度漲超40%,創一年以來新高。
緊接著,7月27日,上汽集團發布了一則快訊,稱上汽集團已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滿足中國客戶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上汽將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攜手奧迪聯合開發產品,開啟合資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雙贏新模式。
而在此之前,網絡上就曾傳出奧迪將購買上汽集團旗下智己汽車的電動汽車平臺。對于此傳聞,上汽集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上汽集團和奧迪已達成共識,雙方將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
除大眾、奧迪,在8月1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執法二司發布的經營者集中簡易案件公示信息中,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簡稱“長安福特”)擬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簽署協議新設合營企業。
合營企業未來擬從事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車供應業務以及長安福特已投資的福特品牌車型的分銷業務。交易完成后,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分別持有合營企業60%、40%的股權,雙方共同控制合營企業。
另外,據財聯社報道,有內部人士透露大眾旗下捷達品牌正在與零跑汽車洽談合作,有意買斷零跑汽車的某一技術平臺,未來捷達品牌將主攻經濟型電動車市場。
目前,該消息雖未得到車企方面證實,但零跑汽車確實在主攻“全域自研”,今年7月31日就發布了“全域自研”的最新成果——“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
不難發現,隨著中國車企在電動化時代的話語權增多,多家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正主動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車市正掀起一波“逆向合作潮”。
不過,大眾、奧迪等并非首批尋求“逆向合作”的車企,在這之前,豐田與比亞迪強強聯手已有成果落地,其中去年發布的豐田bZ系列第二款車型bZ3,就是由豐田、比亞迪以及一汽豐田三方聯合研發的車型。而企查查數據也顯示,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已于今年3月25日成立,豐田汽車公司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0%。
中國車企電動化優勢成“逆向合作”主因
這些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主動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綜合多家車企披露的信息來看,積極擁抱汽車行業電動化發展新趨勢、有效發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主要目的。
以大眾為例,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貝瑞德在官宣消息中表示:“與本土伙伴的合作是我們‘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石。我們正在加速拓展本土電動汽車產品組合,同時為下一步的創新變革做好準備……我們還能優化合作各方的開發和采購成本。”
就目前來看,為應對汽車行業電動化趨勢,國外車企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自己研發,但節奏很慢,有可能會喪失市場發展機會。二是與中國車企合作,相當于花錢買技術,這種方式風險小,也能盡快推出新產品。
而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主動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收購一定量的股份、花錢購買技術、出資成立合資公司等。相應的,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可以在這樣的合作中獲得能跟上市場迭代節奏的技術和產品。
那中國車企在這樣的合作中可以獲得什么呢?業內人士稱,在這樣的合作中,中國車企一可以獲得資金,二是背書。就像小鵬汽車與大眾汽車的合作,除了資金,大眾汽車還可以給小鵬汽車背書。有了這個背書,小鵬汽車走出“國門”銷往海外市場時就會有口碑效應,品牌知名度也會大大提高。
這波“逆向合作潮”的出現,可以說明中國車企在汽車電動化時代的優勢明顯。
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比較早,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成功在市場上占據了先機,實現“彎道超車”。
而且中國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擁有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很強,在中國生產的就是比在海外生產的成本低得多,車性價比很高,技術又處于領先位置,在市場上競爭力優勢明顯。
這樣來看,中國車企“雄起”是有預見性的,期待中國車企更多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