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的魔咒:世界汽車產業正被拖入“東亞模式”

  • 發表于: 2023-08-24 16:54:52 來源:愛卡汽車網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資料圖片)

一邊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如比亞迪下線了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燃油車。

又比如大眾牽手小鵬、豐田牽手比亞迪,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進入“反向合資”的時代。

另一邊是壞消息,價格戰、內卷、毛利率低,凈利潤很低,整體產業從業人員收入不高。

如此矛盾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詞匯來解釋,那就是“東亞模式”。

在人們的印象中“東亞模式”概括而言就是,政府用產業政策進行彎道超車,但是產能霸權帶不來定價霸權,從而帶來嚴重內卷。

但實際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模式,正在超越東亞模式。在未來,產能霸權,必然能帶來定價霸權,也就是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能掀翻歐美的燃油車體系,還能打造屬于中國的高利潤產業。

讀懂了這一產業變革,也就讀懂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核心邏輯。

01

東亞模式的產業本質:泛摩爾定律

歐美發達國家對先進的工業體系有著嚴密的保護,一旦后發國家對此有所威脅,必無所不用其極地封殺后來者的產業升級之路。

于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后發工業國來說,始終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那就是很難進入巨額利潤產業,從而趕超對手。

但是如果不進入這些產業,那么在世界產業鏈中,中國只能在嚴重的內卷中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

一般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巨額利潤的產業,如歐美的大飛機、汽車、芯片、機械制造等產業,都有以下顯著特點:

首先就是漸進式創新,由于材料、物理學等基礎科學技術成長曲線緩慢,所以產業的核心技術早已成熟,剩下的每一個微小創新都需要長期的積累。

其次是供應鏈固化,供應商關系緊密,外來者向上仰攻幾乎不可能。

總結起來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后來者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那么后發國家怎么辦?沒關系,后發國家(如中日韓)有一個彎道超車的后門,那就是摩爾定律。即芯片上的晶體管密度每隔18個月翻一倍,由此性能也就翻一番。

具體來說,半導體產業研發效率會呈現指數級改變,因而,在面板、LED、光伏等泛半導體領域,存在著成本、效能指數級下降的狀況。最終,終端性能(如電腦、手機)會出現爆炸式的提升。

這樣的物理、產業定律,會讓任何領先者都無法保持優勢。拿手機產業舉例,即使是蘋果、三星這種絕對巨頭,也一直面臨競爭壓力,一年一更新都會被對手嘲笑技術落后。領先者稍有懈怠,就會被追趕者一把趕上。

這意味著早期投資難以積累起規模優勢。后發者的新工藝新設備,很快就能形成產能優勢。先發者的落后設備,反而成了需要被淘汰的落后產能。

這樣的現象,在燃油車、航空、醫療等領域是無法想象的,如果航天也能用上摩爾定律,那么航天飛機的速度估計早就是光速的幾百倍了。但絕大多數行業都由能量守恒的物理定律支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于是,正是摩爾定律的存在,才造就了大名鼎鼎的“東亞模式”。電子產業非常適合東亞國家,因為需要大量機械化生產、軍事化管理的青年勞動力。所以,東亞模式一方面給了中日韓趕英超美的機遇,另一方面給了東亞地區帶來了嚴重內卷的產業狀況和社會問題。

02

世界汽車產業正進入東亞模式

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革命讓汽車這個昔日最穩定的行業,逐漸向泛摩爾定律靠攏,而一個重要推動力就是:電動車獨特的成本結構。

一臺純電動汽車,動力系統(電池+電控,40%)+汽車電子(22%)占比超過6成,而這兩者具有極強的泛摩爾定律特性:動力系統的核心是電池,電池的性價比可以通過新材料的發現、新工藝的應用得到快速改善。

比如在2012年到2019年,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公司的持續努力下,中國鋰電池成本大幅下降78%。

而成本占比第二大的汽車電子,則包括LED、IGBT等,這些電子元器件本身就遵循了摩爾定律發展。因此,在電動車成本方面,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孿生成本曲線”:整車成本曲線和電池降本曲線幾近相同,也可以實現非線性降低。

也就是說,在燃油車時代,車企的性價比提升,主要來自于效率轉換,遵循的是能量轉換定律,哪怕提升1%都非常緩慢。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通過新的成本結構、能量來源,電動車不僅切換了賽道,而且是用非線性的快,去挑戰傳統賽道線性發展的慢。

更進一步說,如果要把燃油車產業轉型為新能源車產業,絕不僅僅是把傳統燃油三大件變成三電系統,而是對整個產業鏈的重塑——從精益求精到快速迭代

也就是說,世界汽車產業正在進入“東亞模式”。

讀懂了這一基本原理,那么如今大量的現象,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釋。

第一,為什么新能源汽車產業會如此內卷,頻頻降價爆發“價格戰”?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泛摩爾定律這一底層邏輯的支配下,成本會不斷降低。多家券商機構預測,新能源汽車整車售價有望在今明兩年,與傳統燃油車打平。在過去,新能源車整車成本高,但使用成本低,所謂買著貴用著便宜,在未來幾年,新能源車開著便宜、買著也便宜,將直接沖垮燃油車基本盤。

換句話說,這一物理定律,是馬斯克等創業者的最大機遇,也是他們遭遇困難時堅持的信心。不僅僅是特斯拉,馬斯克旗下的另一家光伏公司SolarCity也同樣符合這個規律,其拳頭產品BIPV靠著驟降40%的成本,現在已是全美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公司。

第二,“反向合資時代”開始,傳統車企能靠買技術翻盤嗎?

大眾投資小鵬,被普遍認為拉開了“反向合資”的序幕。

之前,我們在《換個維度看大眾的電動化轉型:失敗or成功?》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大眾,作為一家上百年的汽車帝國,它最強大的能力,就是協調龐大產業鏈的大規模運作能力,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深度綁定中國產業鏈,至于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則能爭一分是一分。其次,當深度綁定中國產業鏈后,大眾能夠可以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奠定自己在全球市場的優勢。

如今,大眾基于小鵬G9平臺、智能座艙、高階智駕軟件系統開發款新車型。可以說是印證了先前的判斷。其實,除了與小鵬的合作之外,還有消息稱,大眾旗下的捷達品牌可能會購買零跑平臺。

此事一經披露,綜合來看,大眾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技術平臺的布局也就明朗了:在高端:奧迪攜手上汽智己。在中端:大眾與小鵬合作。在低端:捷達牽手零跑。

除大眾之外,豐田牽手比亞迪被備受關注。那么諸如大眾這樣的傳統車企能依靠這樣的模式成功嗎?現在看起來,很難。

基于前文所說的產業鏈轉型的邏輯,燃油車巨頭們所熟悉的七年年出一款新車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汽車將重新定義“年度汽車”的概念。兩年一款新車,甚至一年一款新車的“制造加速度”正在成為常態,

可見,技術、造車平臺不是關鍵,整個產業鏈的更新換代節奏才是中國電動車在新賽道煥然領先的根本之道。這意味著德國、日本所熟悉的百年流水線將被徹底顛覆。

放眼全球市場來看,豐田、大眾和通用汽車的全球銷量增長率是10-20%,特斯拉為80%,而比亞迪則以200%的速度猛增。正可謂蝸牛、鴨子和兔子都在一起賽跑,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比亞迪在泰國

或許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市場競爭不過,那么退出就完了,但實際上,你又能往哪里逃呢?東南亞嗎?要知道,比亞迪已經在泰國搶灘登陸了,逃避不解決根本問題。

03

只有抓住五大關鍵環節,才能擺脫內卷

內卷之所以成為內卷,本質上還是因為被產業鏈的主導者壓縮在有限的分工體系內,只有拓荒,才能走出內卷。

拿互聯網產業鏈舉例,美國往往只抓卡脖子和產生利潤的部分,然后把其它環節轉移出去,而一旦有國家想要向高利潤環節伸手時,就會遭到無情的打擊。

具體來說,美國放棄中游的重資本、重人力的苦活臟活累活。重點抓住下游消費市場,然后用下游應用領域獲取利潤,隨后補貼上游的研發環節。最后用上游卡脖子,下游賺大錢的方法控制產業鏈。

而當下,能夠擺脫東亞內卷模式的,只有中國,因為中國是唯一一個可以在下游市場復制美國的國家。由于中國的超大規模性,中國已經是比肩美國的全球最大消費品市場。

而當龐大市場的利潤源源不斷輸入到中國科技企業后,他們就可以攻堅上游科技。

比如阿里巴巴,在電商利潤的反哺下,打造出了云計算體系。

華為在通信設備和手機上賺到了錢,才能拿出上千億進行5G、芯片的攻關。

那么產業鏈上的哪些環節被掌握,意味著高利潤?分別是標準規則先行、基礎能力控制、價值單元鏈控、平臺軟件支撐、創新生態驅動。

在看到美國范本,也感受到布鏈者威力后,中國的轉變方向也十分清晰:從制造者,走向布鏈者;從身強力壯,變成手持利刃。

第一,技術標準。

比如在通信行業,高通把自己的大量專利運作成了行業標準。因此產業里的任何挑戰者,要遵守標準,就要屈從于高通的專利網、繳納專利費。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 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

第二,基礎核心材料的能力控制。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三電技術,尤其是動力電池的關鍵技術牢牢地掌握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公司手中。

第三,價值單元鏈控。

也就是把產業鏈的關鍵玩家進行互相嵌套鏈接,實現“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產業聯盟,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已然形成。

第四,是工業軟件。

把軟件系統嵌入產業鏈,不斷積累數據,形成網絡效應。如半導體設計領域EDA軟件,美國新思科技、鏗騰電子等。

在這方面中國非常薄弱,盡管工業門類齊全,但是中國工業軟件技術水平不高,其中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率僅為5%,95%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依賴進口。比如,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也是被西門子(德國)、艾默生(美國)、施耐德(法國)、三菱(日本)占據主導地位,國內企業大部分局限于提供小型產品,或者專注于特定行業。

在這方面,其實中國被卡脖子的程度不亞于芯片。

第五,是創新生態驅動。

這是所有招式的最終一招,就是通過全新的產業形態重組產業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斯拉。在這方面,中國有比亞迪,有造車新勢力,絲毫不落下風。

可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不一定要追求“產能盡在我手”,而是要抓住五個關鍵節點。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人享受產業升級的紅利,而非只讓少數人永遠先富。只有產業升級,擺脫內卷的宿命,超越東亞模式,這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攻堅高科技頂峰的最大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