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的內驅力是什么,必然是追求效率。
(相關資料圖)
而汽車發展史就是一部工具提升效率史,從量變到質變,最終達到前人無法想象的高度。就像馬車時代,為了提升幾匹馬力,我們可以增加馬的數量,但如何都達不到現代汽車體積更小的同時卻擁有幾百匹馬力的效果。
在上一輪的質變中,汽車動力總成獨領風騷,這一輪的質變就要看汽車座艙了。并且,變化已然在發生。
在智能座艙里,與駕乘者交互的主要是聽覺和視覺,前者的主要載體是智能揚聲器+智能語音,而后者的主要載體就是智能屏幕。在音響系統和語音交互已經卷到瓶頸之時,承載視覺交互的智能屏幕就成了新的賽道。
8月23日,吉利銀河E8全球首發45英寸8K無界智慧屏幕,將車載屏幕的體驗推向新次元,其對智能座艙的視覺體驗革新幾乎是革命性的,屬于是見過就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的亮點配置,相信各位看了都會有換車的沖動。
智能汽車新變革 車載屏幕進入新紀元
事實上,不管那些保守派如何喜歡物理按鍵,主流消費者對大屏的喜愛從二十年前就已有所顯露。彼時,豐田把一個帶有3.5英寸屏幕的GPS導航系統放進了VIOS威馳(參數|詢價)頂配車型里,一度讓國人見識了什么是家用車的牌面,除了空間大座椅寬之外,車里有塊屏幕就是件稀罕且尊貴的事兒。
直到今天,國人對車輛換代的認知,除了動力總成的革新之外,屏幕的位置變沒變?尺寸增加多少?都是普通人的參考因素。
不過,這套認知體系已經陪伴國人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我們對于汽車內飾的理解也完全源自于西方的汽車工業體系。在體驗定義汽車的今天,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需求應該被中國消費者自己定義,所以,打破這套傳統內飾架構的時間也在新四化的推進過程中悄悄到來。
為了讓消費者有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的適應期,部分品牌選擇了將屏幕尺寸增大一定比例,同時增加屏幕數量,但保留傳統的屏幕布置方式。這樣一來,消費者接受度更高,成本也可控,供應商拿出方案的時間也快,工藝控制、良品率也都在合理范圍內。
但是,智能大屏的發展從來都不該受到過去的影響,在百家爭鳴之時,行業需要更大的創新來真正定義智能座艙。
而吉利銀河E8,就是一個新的定義者。
在吉利銀河E8曝光之前,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將一塊8K分辨率的45英寸超寬屏用到汽車上會是怎樣的感受,畢竟像主流的一些造車新勢力產品,可能全車的好幾塊屏幕加起來也不過30英寸左右,智己L7(參數|詢價)的一體屏算是大家接觸比較多的一款產品,也就是26.3英寸。
可以這么說,在沒看到吉利銀河E8之前,甚至很多人對車載45英寸8K屏幕都沒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概念。
雖然車里放下了一塊IMAX巨屏,但吉利并不想僅僅給用戶留下“大”的印象。吉利銀河E8的屏幕有效顯示區域最終定格在1130mm*138mm,之所以是“長條形”而不是“長方形“,還是因為吉利考慮到138mm的高度恰好與主流手機屏幕高度相當,用戶從手機到車機的過度會更自然,同時138mm也恰好可以留出氣囊起爆空間,保證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同時還可以減少屏幕高度對前擋風玻璃倒影成像的影響。而1130mm的寬度定義則主要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1130mm剛好與內飾在設計上有巧妙融合,二是讓駕乘者保持88°最大廣角的視覺效果。
除了視覺上的震撼效果,在觀感和工藝上,吉利銀河E8也希望達到行業內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大多數的超寬屏因為結構設計原因,通常比較厚,為了保護超寬屏脆弱的末端,一般邊框也會設計的相對更粗。雖然超寬屏的視覺效果是有了,但就是極致感還不夠,給人一種還有進步空間的感覺。
就像是iPhone11的那個時代,雖然iPhone11與iPhone11 Pro MAX都用的是全面屏設計,但不同封裝方案和屏幕材料導致iPhone11 Pro MAX的邊框要明顯小于前者,觀感就是實打實的強出一截。
而吉利銀河E8上的這塊45英寸8K無界智慧屏在結構設計上就打破常規,在結構上采用功能集成化設計,所以從傳統的10個組件減少為7個組件,實現了9.8mm超薄機身以及98%的占屏比,再配合上物理8K分辨率以及一系列抗眩光、低反射率、防指紋等鍍層工藝,最終達到車載屏幕端極致的用戶體驗。
當然了,越大的屏幕對于UI的設計要求也就越高,好的體驗除了屏幕本身素質要高之外,系統交互也是重要一環。
而交互體驗又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上吉利銀河E8搭載了高通第四代旗艦驍龍8295處理器,不僅僅是滿足當下系統設計的需求,也為以后的性能升級留了一定性能余量。
軟件方面,吉利銀河E8則具備無盡可能。此前,領克與魅族深度融合打造的智能座艙車機系統——LYNK Flyme Auto已應用在領克08上,多終端、全場景、沉浸式的體驗讓人眼前一亮,原來手機OS與車機OS的融合可以開創如此多功能。如果可能的話,吉利銀河E8的45英寸8K無界智慧屏則是Flyme Auto的另一絕佳載體,近乎于手機高度的設計可以更好的兼容Flyme UI設計,8:1的超寬屏比例則可以給與無限想象空間。多種桌面形態位于一個屏幕上,主副駕的需求被同時滿足,兩人都可以徹底放下手機,享受這塊絢麗巨屏。
技術突破 帶動供應鏈體系共同升級
當然了,除了革命性的體驗升級,吉利銀河E8另外的代表意義,還在于吉利在開發這塊45英寸8K無界智慧屏時,于技術創新,打破行業桎梏,突破海外企業專利封鎖等方面展現出了帶頭作用,讓世界汽車行業認識到中國汽車的研發能力、定義能力早已站在世界頂級水平。
汽車屏幕的研發與芯片制造工藝其實有一定相似之處,越到后面,所面臨的困難就越大,所需要的資源就越多,從32nm到28nm的升級,與7nm到5nm的升級,完全是兩種概念。
相對應的,汽車屏幕從過去常用的5-8英寸升級到目前造車新勢力主流用的15-20英寸會相對簡單,供應商也都有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
但問題就在于,如果只是用現有的方案,那么一定無法對競品實現超越。而且車規級屏幕的相關核心技術專利又大部分在日、韓企業手里,就算主機廠有心提升產品力,突破行業現有的技術結構,但市占率占大頭的強勢供應商又未必肯冒險配合,技術升級是一場豪賭,成功了,可以擁有2-3年市場紅利,失敗了,整個企業都有可能一蹶不振,汽車行業已有無數類似的例子。
事實上,盡管今天我們看到了吉利銀河E8首發45英寸超寬屏,但吉利卻并不是唯一一個在內部提出要研發45英寸車規級屏幕的車企。只是其它汽車品牌在嘗試研發和量產過程中,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在吉利提出45英寸8K車規級屏幕時,整個行業工藝只滿足做890mm寬度、35.5英寸以下車載大屏的量產,幾家老牌供應商都認為開發45英寸大屏的風險太大,全供應鏈路都需要升級,信心不足。
但正如我前面所說,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定義應該由中國汽車品牌和中國消費者來決定,如果大家都能看到未來的方向,只是因為技術問題而將時間點推后,那么中國汽車品牌就還不能說真正站了起來。
所以,吉利聯合京東方、創維等擁有多年屏幕制造經驗的供應商,打破傳統OEM形式和“不可能實現”的固有思想,統一全產業鏈路認知,歷經1年半時間,在完成整體項目策劃、頂層研發設計、技術參數定義后,全面幫扶供產業鏈企業進行三四級研發設計與投入開發,共同突破行業技術發展,最終實現了45英寸8K屏幕的成功開發。
我這里剛好有個數據,從研發到量產,吉利汽車帶動行業的現金投資已經超過1億元。
此外,在突破升級后的工藝其實已經足夠生產1500mm以下尺寸的車規級屏幕,所以1130mm只是最適合吉利銀河E8的寬度,而非“吉利技術研究院的寬度“。
可能有人很好奇,在家電和PC市場,45英寸的屏幕比比皆是,55英寸、75英寸的屏幕甚至都開始打上了價格戰,怎么“上了車“,反倒成為了技術難題?
其關鍵詞就在于“車規級“三個字。
由于汽車工作環境復雜,不像電視、手機等產品,需要不同的環境或長時間作業,需要防雨、防潮、防雷、防曬、防塵、防寒、防腐、抗靜電、抗震、防紫外線、抗氧化,同時必須具備過流、短路、過壓、欠壓保護等功能。
因此,車載大屏對工藝、材料和環境適應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在各類環境實驗(冷、熱、沙塵等)、還需要進行機械實驗(撞擊、跌落、震動等)和光學實驗(亮度、可視角度、色域等)進行檢測,而這些數據遠高于手機、電視等民用級別液晶屏的各項參數。
所以,很多車企才選擇了多連屏的設計方案,在息屏視覺上造成一體屏的觀感,但UI永遠是斷層的,無法真正“聯通“。但優勢就是成本低,技術方案成熟。但體驗的升級,必然要經歷技術的革新,而在主流技術上吃了螃蟹的產品,就是那個定義次時代的產品。
大師觀察
作為中國汽車品牌里的扛把子,吉利所展現出來的產品定義能力、研發能力、設計能力都已經達到了世界頂級水平。決定一個企業高度的,從來都不是情懷,而是實實在在的產品體驗。所以,吉利銀河E8全球首發45英寸8K無界智慧屏,不僅僅代表著吉利銀河E8將車載屏幕這一細分領域推入新次元,也凸顯著吉利在造車格局上的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