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提倡發展新能源汽車,以解決環保排放問題,同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眾多新能源車型中特別鼓勵使用純電動汽車。
由政策落實到市場流通和具體使用環節,政策補貼加上地方性鼓勵使用政策,吸引了一部分用戶,然而在所有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中,尤其是那些購買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大多數購車的動機與國家提倡并不相符。消費者買純電動汽車的動機不是為了環保,也不是為了省錢,基本上都是沖著上牌、上綠牌、出行方便不限行這些優惠條件去購買純電動汽車的。
電動車曾經的幾個賣點被一一否定:
1.使用純電動汽車省錢
有人算過一筆賬,用排量1.6L的燃油汽車作比較,每公里汽油費用為0.6元,如果按照每年10000公里計算,汽油費需要6000元。電動汽車每公里0.1元,同樣的公里數,電動汽車一年需要1000元。看起來電動汽車相當省錢,但是一組電池就需要7~8萬元,如果按照10年更換電池來計算,兩者使用成本相當,電動車根本不省錢。當然也有部分車企對電池質保,這就另當別論。
2.續航問題解決了
實際情況是,幾乎所有的車企標稱的續航里程都是在時速60公里勻速情況下測出的,與實際使用工況相差非常大,這就是里程虛標。那些標稱500公里的,實際工況里程能有300公里就不錯了,更別說標稱300~400公里的電動車,實際續航里程就少得可憐,續航里程問題沒解決。
在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幾個缺陷:
1.純電動汽車體驗差
首先電動汽車充電非常慢,就算超級快充,普遍也需要30分鐘時間才能增加續航100多公里,比加一箱油跑300~400公里,只需要5~10分鐘的體驗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并且充電樁難申請,充電樁分部稀疏,充電時間過長和里程焦慮是使用電動汽車的普遍問題。
2.冬天電池效能變差
冬天本來電池的效能就打了折扣,如果再開暖風,就雪上加霜,里程縮短很多,同樣,夏天不敢開空調。
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買電動汽車呢,顯而易見是為了上牌,為了用車方便。
1.上牌
有些城市搖號上牌,電動汽車不需要搖號或者搖上的幾率增大,這就是購買電動汽車最根本的動機。
2.出行方便
很多地方政策給予電動汽車很好的優惠政策,比如在西安,電動汽車不限號,可以全天候出行,僅此一項,很多消費者就把電動汽車作為第二輛車,解決限號問題。
除了以上兩點,電動汽車加速快,保養相對簡單,這些也都是電動汽車的優點。
實際上,電動汽車普遍賣得比較貴,就算是補貼后,也比同級別的車貴出不少,何況目前政策退坡補貼減半,電動汽車沒有任何價格優勢。我們為了上牌去購置電動汽車還可以理解,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限號問題,將會很不合算。被限行的那一天就算叫個專車,幾年累計下來也沒有買電動汽車多花的錢多。如果將電動汽車作為第一輛車,付出的代價更大,里程焦慮讓你不敢跑遠路,充電時間太長,大大降低了通勤率。
目前看來,電池技術一時半會難以突破,續航里程便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同時,充電技術還不能在10分鐘內增加300公里的續航里程,這樣無法達到傳統燃油車的體驗。以目前的現狀,購買電動汽車最大的動機還只能是為了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