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頭部”車型持續回暖,國內SUV市場9月銷量808862輛,同比重回正增長至0.6%;1-9月,SUV累計銷量達6451672輛。其中,自主SUV對各自主力車型推陳出新,銷量增勢立竿見影,其以“家族”形式打造更強“IP”的渴望不言而喻。
合資方面,大眾系表現高光。一汽-大眾探岳一舉奪得9月SUV銷量亞軍,上汽大眾途觀緊隨其后;高檔SUV市場方面,領跑的同樣是一汽-大眾旗下的奧迪Q5L。相比之下,前期強勢的日系SUV則迎來全面回調。
9月,國內乘用車市場下滑趨緩,SUV表現功不可沒。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國內SUV共銷售808862輛,同比重回正增長至0.6%。“頭部”車型的持續回暖,成為SUV市場重拾升勢的主因。放眼前三季度,SUV車型累計銷量達到6451672輛,同比下降5.8%,表現好于乘用車其他品類。
聚焦至車型,1-9月,哈弗H6毫無疑問高居銷量榜首,大眾途觀、日產奇駿、本田CR-V等合資緊湊級SUV也保持穩定發揮。前三季度,除了憑借上半年“驚艷”表現實現累計銷量躥升的現代ix35,以及高檔車品牌奔馳GLC銷量突破頗有亮點外,其他SUV車型表現波瀾不驚。
9月,自主、德系、日系依然保持著“433”格局,共有4款自主車型、3款日系車型和3款德系車型入選“9月國內SUV銷量前十榜單”,自主的“團隊”出擊、德系的大幅突進與日系的沖高回落成為焦點。
推新造勢 自主SUV“家族”作戰
具體來看,自主品牌方面,9月,哈弗H6繼續“高歌猛進”,銷量環比增長33.56%,一舉突破3萬輛至30719輛。對于這樣一款銷量擔當車型,哈弗也是不斷推陳出新提高競爭力。9月5日,配置更加細化的哈弗H6鉑金紀念版正式上市,以此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哈弗H6鉑金紀念版、榮威RX5 MAX、長安CS75 PLUS和吉利博越PRO
相比于哈弗對現有“王牌”車型進行配置提升的做法,榜上其余自主車型長安CS75、吉利博越、榮威RX5則直接推出“加強版”車型,從而形成家族化產品陣容,共同“征戰”市場。其中,榮威率先于8月28日推出了榮威RX5 MAX車型;隨后,在9月5日成都車展開幕當天,長安CS75 PLUS和吉利博越PRO相繼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應對車市低迷的自救手段之一,自主品牌此前曾紛紛嘗試以更細分、更個性化的轎跑型SUV實現突圍,但無論是哈弗F7x、吉利星越還是長安CS85,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近來一波“加強版”車型的推出,則似乎更貼合消費者對SUV實用性、大空間的需求,銷量提升作用立竿見影。9月,CS75和吉利博越銷量逼近2萬輛關口,分別達到19678輛和19384輛;榮威RX5表現同樣出色,共銷售16700輛,環比增長42.50%。
然而,“新車效應”褪去后,它們能否依舊強勢還有待后市觀察。同時,傳祺GS4、寶駿510等昔日自主明星車型何時能“卷土重來”,也值得期待。
日系滑落 大眾探岳異軍突起
不同于“絞盡腦汁”的自主SUV,合資SUV的日子要好過不少。尤其是大眾品牌,在9月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其中,大眾探岳自下半年“爆發”以來,逐漸與大眾途觀攜手成為前十榜單中的“常駐選手”。
大眾探岳
9月,探岳共銷售21334輛,勇奪銷量亞軍,并領跑合資SUV市場;前三季度,探岳累計銷量達到97996輛,月銷超過萬輛。上市不足一年就取得如此成績,得益于探岳出色的產品實力和大眾的品牌背書,也令SUV“新軍”一汽-大眾歡欣鼓舞。由此,補齊短板的一汽-大眾實現了更穩健的發展,9月,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終端銷售130097輛,同比逆勢增長5.6%;前三季度累計銷量達到992163輛,同樣呈正增長走勢。
探岳的“同胞”車型途觀,更是SUV市場的“標桿車型”。9月,途觀銷量同樣超過2萬輛,達到20223輛,排名第三。綜合前三季度數據,途觀累計銷量更是達到187634輛,穩穩領跑合資SUV市場。
奧迪Q5L
再聚焦至高檔SUV市場,車市寒冬更凸顯了高檔車品牌的保值優勢,加之消費水平的提高,高檔品牌走出了逆勢的獨立行情。上半年,奔馳GLC無疑是高檔SUV市場的“翹楚”,但隨著奧迪Q5L渡過“磨合期”,其表現快速回暖,重回高檔SUV“巔峰”。9月,奧迪Q5L共銷售15176輛,同比增長36.38%,連續4個月銷量突破萬輛。
在強勢的德系SUV映襯下,前期“火熱”的日系SUV略顯落寞。9月,三款入榜的日系SUV均出現環比下滑。其中,本田CR-V銷售19098輛,環比下降6.52%,排名也從上月亞軍掉落至第6名;日產逍客銷售18328輛,環比下降2.92%,排名下滑至第7名;日產奇駿銷售17683輛,環比下降8.35%,排名跌至第8名。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日系SUV表現仍屬平穩,未來仍具發展空間。德系SUV之所以表現強勢,是因為其具備更靈活的產品布局,在轎車和SUV市場都有強勢車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制定銷售策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