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又火了起來。
7月21~22日,2022年汽車行業企業推進再制造工作研討會在重慶召開。據介紹,本次會議的特殊意義在于,行業首次打通了包括整車企業、原生零部件企業與第三方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在內的全產業鏈,厘清了當前我國零部件再制造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明確了關鍵和重點事項,指明了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會議傳出的種種信息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正在掀起新高潮。
在政策利好和“雙碳”背景下迎來黃金期
“發展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對汽車行業實現‘雙碳’目標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為貫徹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有關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的要求,推進汽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共同研討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開展再制造業務的目的意義和主要任務,以及汽車領域再制造發展機遇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加快推動我國汽車企業再制造工作的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本次會議“應聲啟動”。
葉盛基認為,實施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汽車行業責任重大,零部件再制造將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據了解,通過再制造工藝對功能性損壞或將報廢零部件進行性能修復或再一次制造,產品的性能可以達到或超過原型新產品要求。零部件再制造可回收報廢產品蘊含附加值70%,降低制造成本30%~50%,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最有利、最直接措施。
“再制造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推動汽車工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資源利用和循環經濟處處長程慧強表示,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我國再制造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效顯著、意義重大。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提供的數據,僅對比生產環節,與制造原型新品相比,通過再制造可節約新材料70%~8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99%;2020年,與制造原型新品相比,我國再制造產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10萬噸,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程慧強表示,再制造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涵,是踐行循環經濟3R原則中“再利用”原則的重要載體。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再制造產業發展工作,將再制造作為發展循環經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
其中,自2005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再制造產業化發展,在產業政策上,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將再制造相關項目調整為“鼓勵類”范疇;在投資政策上,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符合條件的再制造投資項目給予補助支持;在稅收政策上,符合條件的再制造產品可享受增值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再制造納入《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可享受綠色金融的支持;在科技政策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均布局支持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同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相關地區和部門也正積極推動再制造產業化發展。
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零部件再制造不斷給予政策支持。2020年9月,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2021年4月,發改委等8部門印發《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讓長期處在行業邊緣的汽車再制造重新成為行業焦點。今年6月8日,商務部方面再次表示,支持企業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探索開展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保稅再制造試點。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再制造產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機遇期,呈現出快速、提質、創新、集聚的發展態勢。”程慧強說。
擴大規模多點突破 產業有了新面貌
據初步統計,2021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生產企業近700家,占全國再制造企業數量的35%;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值達200億元,占全國再制造行業產值的1/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秘書長謝建軍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和車齡的增長,零部件再制造將造就一個新的巨大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進來,從原來的幾十家,到現在的幾百家,從之前的第三方零部件企業到現在的原生零部件企業,甚至整車企業都在加大對再制造的布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汽車產業都備受打擊,而零部件再制造產業不但產值沒有下滑,甚至出現了訂單緊俏的情況,以實力彰顯了市場空間潛力和未來發展前景。”他介紹說。
無錫大豪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建達也告訴記者,解放動力再制造業務一直備受公司重視,再制造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6%,主機銷量年均增長15%,利潤節節攀升,成立第三年就開始盈利。其中,2021年解放動力再制造主機銷量2074臺,業務再上新臺階,截至今年一季度,解放動力再制造發動機銷量同比增長5.9%,奧威中重型再制造發動機銷量同比增長11.5%,配件銷量同比增長12.2%。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葉盛基表示,一是多項政策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國家和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推廣再制造產品,推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探索發展;二是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業已形成相當規模,產品覆蓋發動機、變速器、發電機、起動機等,逐步延伸到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這為今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程慧強也認為,我國汽車零部件近兩年呈現“井噴式”發展,不僅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產品范圍不斷擴展,且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其中以無損檢測和表面損傷修復等工藝技術為代表的再制造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以尺寸恢復和提升性能”為特征的中國特色再制造技術模式。
“此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在江蘇張家港、湖南瀏陽、河北河間、廣州花都等地,形成多個各具特色的再制造產業集聚區,我國再制造產業‘小而散’的狀態正在快速改變,一批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先進、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正脫穎而出。”程慧強補充說。
市場監管亟待強化 企業還需做大做強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兩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有諸多不足和挑戰。
葉盛基表示,當前零部件再制造產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建立,為產業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政策法規落實不到位,相關配套措施尚需完善,在推動產業規范化發展、市場有效監管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產業監管亟待強化,“洗澡件”干擾市場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起步時間較晚,產業鏈還不完善,配套設施也不健全,企業研發水平和生產質量有待提高。同時,由于相關政策法規約束力弱,沒有進行有效市場監督,出現不法商販通過回收舊件以“清洗”、“翻新”替代再制造,或進行不規范再制造生產,造成“洗澡件”或質量不達標的再制造產品流入市場。這種魚目混珠的現象讓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產生誤解,嚴重干擾再制造產品的推廣使用。
三是大部分企業產能較小,盈利能力弱。我國除了輪胎行業有100多家上規模的再制造企業,其他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上規模企業總數不超過20家,多數企業產能較小,產業發展資金短缺。
四是專業人才匱乏,產業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由于缺乏必要資金,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弱,同時在專業技術、質量、管理等方面人才匱乏,導致在技術標準、產品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配套、營銷服務和裝備支持等方面體系化建設不足,嚴重影響再制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程慧強認為,長期制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給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挑戰。如在供給側,由于報廢車回收市場不夠規范和缺乏市場監管等問題,零部件再制造舊件回收體系仍不健全,導致再制造企業在舊件獲得方面存在障礙。此外,部分商家將替換下的零部件簡單處理后再投入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影響再制造市場健康發展;在需求側,公眾認知度不足,再制造對消費者而言,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再制造產品更被普遍認為是二手翻新貨,使用積極性較低。
產品推廣受制約 整車企業應加大布局
再制造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無論從環境可持續發展,還是經濟效益角度,抑或技術突圍角度出發,再制造產業都將迎來紅利期。
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偉表示,首先從環境角度來看,碳達峰、碳中和、循環經濟將重構產業格局,再制造產業迎來發展機遇。再制造產品不僅減排效果顯著,且成本優勢突出,通過重復使用零部件和避免原材料生產、能源和工藝消耗可實現成本降低;再為新品提供了可靠的后期備件服務保障,使得對應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助力擴大產品的市場總份額;此外,在經濟衰退期間,發展再制造產業往往可以成為幫助企業減少虧損,甚至是免于虧損的關鍵手段。
“特別是再制造可提供產品失敗模式的反饋,以改善產品設計,基于制造技術的再制造創新,反過來又可以進一步提高制造技術的水平、反哺制造設計;而且,再制造環節的技術成果也可以在新產品制造工藝中得到應用,打破國外對關鍵零部件技術的壟斷。”張偉說。
謝建軍告訴記者,發展零部件再制造對整車企業來說是一個多贏的選擇,遺憾的是我國整車企業卻鮮有布局,與國際整車企業的參與度還有很大差距。他介紹說,根據2021年“世界500強”的營收數據,新車銷量大的整車企業同時也是零部件再制造的大戶,再制造業務一般占新車銷售額的10%以內。
寶馬(中國)再制造項目負責人胥晶晶表示,再制造業務是寶馬集團在中國售后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其回收超過27.8萬個零配件,重量超過867噸。
此外,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大眾汽車集團累積銷售汽車約為2.23億輛,累計再制造發動機1600萬臺,占汽車總銷量的7.17%;最近11年來,再制造發動機830萬臺,平均每年約75萬臺。
為什么自主品牌車企尚未給予再制造業務足夠的重視?在葉盛基看來,國際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經過百年發展,形成了系列共識和經驗,產業鏈完善,市場成熟,反觀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起步晚、底子薄,市場認知理解不足,產品推廣使用受到制約。
葉盛基進一步分析道,由于認知不足,再制造綠色消費概念缺乏,我國消費者普遍認為再制造產品是“二手貨”,對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持懷疑態度,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不高。而且,我國尚未出現再制造產品用于保修期內零件更換的先例,而歐美國家置換模式的應用卻是常態。“事實表明,對再制造產品的認知缺失和消費者直接換件的習慣因素,加之售后維修習慣、拆解及存儲不當等導致舊件產出率低,出現‘廢舊件收不上來、再制造產品不受待見’等現象,嚴重制約了產業正常發展。”他對記者說。
多管齊下 創造良好市場環境促發展
再制造產業屬綠色制造范疇,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也與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息息相關。我國新車產銷量已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06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3.1億輛,位列世界第一。
在程慧強看來,當前我國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均居全球第一,售后維修配件市場規模必將不斷增大,這給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
“再制造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發展再制造產業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機遇挑戰、推動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程慧強對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注重政策協同增效,在生產領域全面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二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整車生產企業要主動擔當,落實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三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大對重點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投入力度;四是推行綠色消費理念,創新宣傳方式,引導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同時,他還表示,國家發改委將認真謀劃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動,會同有關部門加快補齊制度短板、健全標準規范,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葉盛基提出,應結合當前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問題和現狀,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著力強化政策落實,落實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零部件回收體系建設,解決舊件采購增值稅問題,建立保險費率調節機制等;大力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示范向產業聚集化轉變,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不斷強化產業創新引領作用,加強再制造創新,推廣再制造關鍵技術,培育再制造領軍企業,推動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效培育市場需求,提升規模化水平。通過政策扶持、市場牽引,產業鏈協同,推動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規模化快速發展。
葉盛基還強調,一定要積極倡導再制造綠色發展和消費,加強再制造綠色宣傳,引導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以及社會資本投入再制造領域,鼓勵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切實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再制造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再制造產業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堅信,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迎來大發展指日可待。”葉盛基最后說。(記者 姚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