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rgo AI失去福特和大眾的財務支持,宣布即將關閉。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對 L4 自動駕駛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但鑒于短期無法實現大規模盈利,所以福特決定放棄投資,“不一定要自己創造這種技術”。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及其他安全風險的話題,也一直在聚光燈下,飽受大眾關注。比如今年6月,在舊金山商業運營中的一輛無安全員自動駕駛汽車,轉彎時與迎面而來的車輛發生碰撞,導致兩車乘客輕微受傷,引起了世界各地對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中潛在風險的討論。
可見,在全球自動駕駛公司加速推進Robotaxi無人化商業運營的同時,正在面臨政策、資金與安全等多重壓力。更加嚴峻的是,這些偶發事件可能帶來雪崩效應,讓原本處于正常發展軌道的自動駕駛產業面臨危機,全球自動駕駛公司迎來史上最艱難的一刻。
這些因素也注定會影響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發展,但有危就有機,唯有處變不驚,依靠戰略定力,才能抓住產業發展窗口期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自動駕駛符合國家交通領域的整體發展規劃與戰略,將同時帶動芯片、傳感器、整車制造、AI算法、車路協同等一系列配套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中國應加快政策創新,推動中國自動駕駛產業規模化無人落地進程,占據全球產業優勢。
新技術發展過程中,都會帶來一定的問題,對于自動駕駛來說,安全性是社會各界最為關切的話題。但筆者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背景下,發展自動駕駛的戰略意義深遠,在應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挑戰過程,需要具有全局視角和體系性規劃,用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縱觀人類技術發展史,新技術成熟和應用過程中,常伴隨著各種偶發性事故。飛機誕生之初曾受質疑,但如今飛機空難的事故概率是470萬分之一;新能源汽車發展曾受質疑,但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約萬分之0.26,相比燃油車萬分之1到萬分之2的起火概率要低很多。自動駕駛當前發生的事故,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未來的自動駕駛,在有效提升交通效率的同時,還將大幅提高交通安全性。
在現有的道路及交通條件下,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保證絕對安全,要求自動駕駛車輛達到零事故并不現實。我們應該秉持的務實的態度應該是:守住安全底線,科學管理風險,理性區分不合理風險與合理風險——如果一個自動駕駛系統的風險處置能力不如人類駕駛員,可以認定為不合理風險,可視為缺陷;而如果一個自動駕駛系統的風險處置能力高于人類駕駛員,那么出現事故的風險則為合理風險。我們應該立足當下、規劃未來,在堅決杜絕不合理風險事故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厘清合理風險概率下相關事故的責任,并制定妥善的處理辦法。這才能讓自動駕駛有機會獲得逐漸成長、完善的機會。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自動駕駛安全性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截至2022年6月,美國過去一年L3-L5自動駕駛系統相關的道路事故130起,其中大多數事故中車輛都是被后方追尾,此外無人員死亡,只有一起嚴重受傷。國內方面,據工信部披露一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的數據顯示:2021 年該示范區自動駕駛模式下,真實道路測試的總里程約 308 萬公里,可統計的事故有 21 起,平均每14.7 萬公里發生一次。
中國向來以人為本,相關管理部門向來把人身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工信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從構建標準體系、推動修訂法律法規、強化技術試驗、組織先行先試等方面協同發力,為自動駕駛牢筑安全底線。以單一城市為例,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自嚴格按照主駕有安全員、副駕有安全員、車內無安全員等階段逐步放開,獲取T4牌照自動駕駛車輛還需要100%通過102項場景覆蓋度測試,難度比人類考駕照高出一個數量級。我國工信部出臺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建立了相關事故24小時逐級上報的機制。
除此之外,我國還逐步完善車路協同、5G云代駕等適應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通過車路協同將人—車—路—云這些交通參與要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全方位支撐服務,加快自動駕駛應用的成熟。以北京亦莊代表的這些示范區,已經初步具備在嚴格的監管保障下開展全無人商業化應用試點的條件,加速開展相關的探索實踐,可以為行業創新和運營安全積累更多好的經驗。
在技術標準方面,2021年工信部提交智能網聯相關技術提案50多項,整體工作進度與國際保持同步。近日,我國牽頭的自動駕駛測試場景評價國際標準獲得立項,該標準將引領中國自動駕駛再上新臺階。下一步,工信部將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目標到2025年,制修訂100項以上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標準,并貫穿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等安全標準,滿足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產業發展和政府管理對標準化的需求。
目前,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已經領先世界,進入關鍵的應用落地期,我們要從思想上做好準備,發揮我國的體制優勢,以開拓者的心態,從全局入手推動無人駕駛商業落地,滿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自動駕駛產業有望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戰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