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發展要求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如何加強全生周期綠色管理?四川大學副教授、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專委會(LCA)主任委員王洪濤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需要建立持續40年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管理體系,按標準核算碳足跡,全過程協同創新和減排、抵扣,并加強對外交流。
碳足跡管理將產生巨大影響
王洪濤告訴記者:“關于碳中和,已形成很多標準,但大多是框架性的,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目前,讓全球汽車供應鏈最緊張的,就是《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
據介紹,今年年初,《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在歐洲議會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ENVI)以74票贊成、8票反對和5票棄權獲得表決通過;預計2022年年中完成立法,年底更新核算標準,2023年上半年指定第三方認證機構、確定審核規則。也就是說,企業只有12~18個月的時間完成認證。一旦這項法規實施,全球動力電池產業將受到巨大影響。
“歐盟對碳足跡抱有強烈的企圖心,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可能被擋在歐盟、美國市場之外。”王洪濤認為,《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不僅僅是加強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的信號,其根本目的在于借此完成對本土相關產業的扶持。眾所周知,歐洲目前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消費市場,為了大力加以推廣,歐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而目前,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當地銷路不錯,歐洲本土生產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并不高,這才是歐盟推動上述法規落地的根本目的,即利用碳足跡要求相關產品本地化生產,進而達到發展相關產業的目的。按照規劃,2025年,歐盟的動力電池產能將可滿足700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據悉,為進一步扶持電池產業發展,歐盟已批準了高達200億歐元的資金投入,來自12個歐盟成員國的超過60家企業將在德法兩國的帶領下參與其中。
王洪濤告訴記者,歐盟碳足跡管理,對背景數據集的評分規則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如果產品在歐盟成員國生產,地理代表性將獲得最好的1級評價,但如果采用了其他國家的數據集,將得到最差的5級評價。據悉,背景數據集是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的主要基礎性指標,一旦這項指標不能通過,也就意味著企業很難獲得認證。王洪濤強調,本國的背景數據集可獲得高評分,將使歐盟的碳足跡管理對本土產品發揮很好的保護作用。“歐盟在大力發展動力電池產業的同時,必然要限制進口產品在本地搶占市場。”他說道。
按照《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2024年7月起,工業電池、輕型運輸工具電池、新能源汽車電池必須提供碳足跡報告;2025年7月起,按碳足跡大小分級;2027年1月前,出臺碳足跡限值。“如果國外的產品無法通過歐盟的碳足跡認證要求,本土相關產品無疑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機會。”王洪濤直言。
要明確目標建立背景數據庫
“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管理,關鍵是確認減排目標。”在王洪濤看來,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具有很強的結果導向性,最終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是企業建立何種管理體系的前提。
記者了解到,歐盟碳足跡管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核算標準,也沒有指定認證機構或推出審核規則,但相關法規的實施卻很緊迫。中國企業要想完成背景數據集/庫的搭建需要時間,更不用說還要完成報告和認證了。“歐盟碳足跡管理目前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將嚴重影響中國企業未來在歐洲市場的發展。”王洪濤指出,這些不確定性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未來在歐洲市場發展的掣肘。
汽車產業鏈條非常長,一輛整車涉及上萬個零部件,企業要建立背景數據庫/集,需要對這些零部件進行拆解,明確材料、加工環節能耗等各項碳排放指標,再帶入核算標準進行核算,才能完成抵扣。“已有我國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委托我們進行數據庫的建立。”王洪濤介紹稱,“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任務十分繁雜。”
隨著近幾年綠色制造的推進,我國一些企業在碳足跡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信戴卡為例,在“十三五”期間,其碳足跡管理水平已經達到全球一流水平。摸底數據顯示,中信戴卡產品平均碳排放水平約為12.43kgCO2e/kg Al,低于國內16.38kgCO2e/kg Al的鋁合金行業平均碳排放水平。中信戴卡成都工廠生產的鋁合金轉向節產品,碳排放水平約為5.17kgCO2e/kg Al,遠低于國內行業水平,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企業在建立產品數據庫的過程中,可以對自身的碳排放有更明確的認知。”王洪濤表示,以整車企業建立數據庫為例,在拆解零部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明確供應商的相關材料碳排放,而且能夠提升自身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工藝的碳排放管理水平,更好地實現節能減排。王洪濤強調,面向碳中和等節能減排的發展要求,企業有必要提前入手,加強自身的碳足跡管理,以應對未來更嚴格的法規和標準。
碳足跡認證將成發展“硬指標”
“目前,國內的很多認證多為自愿性,只是一個加分項,而不是必要項,很多企業對碳足跡的認證管理重視不夠。”王洪濤向記者表示,雖然業界都關注到了《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對碳足跡認證的嚴格要求,可能給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但對于其市場風險還缺乏足夠的認知。“歐盟的碳足跡認證管理與我們以往的自愿性認證有很大不同,它將是一項強制性的,而且會提出嚴格的要求。目前看,認證機構也會被要求制定嚴格的認證標準,很可能很多非歐洲本土的企業將通不過認證。”王洪濤強調,隨著有關節能減排的法規和標準越來越嚴格,碳足跡認證管理將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硬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未來的走向。
“降低人類生產消費活動中的碳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全世界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有關綠色低碳方面的要求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我們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認識。”王洪濤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的概念就已出現,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一領域的發展比較緩慢,并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認,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管理步伐也將加快,對各行各業產生深刻影響,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需要加強對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的重視,尋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向低碳、綠色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更好的發展。”
王洪濤還表示,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涉及的領域非常廣,不是單一的行業問題。對于企業而言,要做好碳足跡管理,可能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完成,而是要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行業、企業一起協同推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記者 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