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里乾坤大,人間滋味長。
新華網聯合茅臺王子酒推出系列微紀錄片《問酒中國》,從人文風貌里感受城市風華,從杯酒醇香中品讀人間滋味。《問酒中國·問酒名人堂》邀請到社會學、文學、經濟學以及釀酒領域的專家,共同解讀中國酒文化的深厚意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飲品之一,也是人類經濟文明中最獨特的商品之一。
酒從誕生至今,全世界消費者對它的喜愛就從未改變。酒跨越時空不斷發展,背后的推動力是什么?
《問酒名人堂》采訪長期從事經濟政策研究和多次參與內貿流通規劃編制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從宏觀角度解讀酒業流通背后的經濟規律和產業秩序。
自古以來,酒的釀造和發展都與酒的社會、人文屬性密切相關。
“酒以養身心”,是酒具有愉悅身心、消除疲勞的功效;“酒以承禮儀”,是酒在各類祭祀活動和民間婚喪嫁娶等儀式中作為主要的飲品;“酒以助詩興”,是酒歷來都是文人雅士們抒發情懷、吟詩作賦的助推劑。
除了人文和社會屬性,在任興洲看來,酒幾千年來的發展離不開它顯著的經濟效能。
酒的生產,是歷代從業者賴以生存的主要生計來源,并且不斷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酒的流通,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和貿易,而且在國際交往中增進文明互鑒。酒的稅收,是歷代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這些年來白酒消費呈現出新的特點,消費者從過去關注能不能喝到酒到現在關注酒好不好,提升了對酒品質的要求,增強了對中高端品牌的酒類消費。同時,對消費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彰顯,年輕的消費群體更注重飲酒的儀式感、場景感,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注重產品的顏值。
酒類消費的場景也在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商務活動的增加,商務場景的消費成為個人、家庭消費外另一個重要的消費場景,而且消費量在不斷增加。
經濟規律告訴我們,生產是商品的起點,消費是商品的終點,流通則是中間環節。任興洲說,從古到今,酒的供給和需求在不斷地適應和適配,有了新的需求就有不斷的供給,有了供給又創造出新的需求。“生產供給和消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這就是酒不斷發展的背后推動力?!?/p>
神秘的北緯30°,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好釀酒帶。這里有適宜的溫度、優良的水質、合適的微生物菌群,共同構成了釀酒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在我國,四川和貴州交界的白酒金三角也位于北緯30°附近。
在任興洲看來,我國酒產區集中,消費分布廣泛,形成了集中生產、全國消費的酒流通模式。“這種方式,滿足了不同區域消費者的需求,也讓名酒取得了更明顯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酒的流通在不斷變革和創新:從線下的店鋪到線上的平臺,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體驗場景、更便捷的購買方式和更多的選擇;物流和運輸也在不斷發展,多種形式的運輸工具從主產區快速通達到全國各地,完成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商品循環。
任興洲說,酒的流通貿易使產業鏈更加完整,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形成完整閉環。
一瓶美酒,成于天時,立于地利,美于匠心。美酒產業,源自農業,成于工業,帶動服務業。任興洲觀察到,酒類頭部企業現在既關注上游的種植,又關注深加工,還關注下游服務觸達到消費者,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之路。
“酒的產業鏈對于酒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比闻d洲如是說。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過程中,酒的產業秩序日益完善,產業鏈越來越長。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酒業規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9508.98億元,同比增長9.11%,離萬億僅“一步之遙”。
經濟的力量不斷累積,才能讓發展的脈動愈發強勁。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任興洲表示,未來酒業要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讓中國酒“產在中國、香飄世界”。(石海平)
(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