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總規模重返27萬億!
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2023年4月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時隔2個月時間,全行業規模重返27萬億高峰。
(資料圖)
相比之下,銀行理財產品2022年底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公募基金與大資管行業排名第一的銀行理財規模差距僅一步之遙。
事實上,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公募基金總規模已4次站上27萬億臺階,只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規模時有縮水。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房住不炒的大方針之下,一些原來投資房地產的資金轉投公募基金,加上部分信用債風險逐漸暴露,作為最規范透明的資管產品,公募基金承接了很多外溢的資金投資需求。未來公募基金的制度紅利還將進一步釋放,成為大資管各細分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
公募基金總規模重返27萬億
時隔兩個月時間,公募基金總規模重回正增長,并再次站上27萬億臺階。
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2023年4月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3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包括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7.29萬億元。
相比3月份,公募基金4月份的單月規模增加6163.77億元,環比增長2.31%,4月份公募基金整體份額達到25.26萬億份,環比增長3.1%,增長速度明顯超過規模增幅。
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今年1月份,上證指數接連收復3100點、3200點整數關,指數單月暴漲5.39%,市場回暖帶動下,增量資金也借道公募基金“跑步”入場,公募基金一月份單月“吸金”8494.4億元,時隔5個月,重返27萬億。不過,到了2、3月份,A股市場在3200點附近徘徊,除了AI、人工智能等板塊表現亮眼之外,其余板塊不漲反跌,公募基金規模連續兩個月縮水,直到4月份才重新收復27萬億關口。
相比去年年末,公募基金規模從26.03萬億元一路增長至27.29萬億元,年內規模增長超過1.26萬億,增幅4.85%,不過4月末規模距離去年8月末的歷史高點還差9800萬元。
股票及固收類產品“吸金效應”顯著
從各類型基金的細分數據上看,無論是股票型基金還是固收類產品,基民4月份的申購熱情均有所升溫。
權益基金中,股票基金4月整體規模達到2.63萬億元,單月增長298.97億元,環比增長1.15%;最新份額達到2.14萬億份,環比分別增長3.79%,這也是連續第3個月出現股票基金份額漲幅超過規模增幅的現象。
結構行情下,部分板塊持續回調,場內資金也借道股票ETF“越跌越買”。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場內股票ETF(包括A股股票ETF+跨境ETF)4月份整體資金凈流入達到368.97億元,創下年內月度資金凈流入新高。
其中,華夏中證1000ETF4月資金凈流入超55億元,易方達醫藥ETF資金凈流入47.14億元,銀華創新藥ETF、華寶醫療ETF、國聯安半導體ETF也均有30億元以上的資金凈流入。
不過,今年以來,偏股型基金跑不過指數的現象受到業內關注,以主動權益基金為主的混合基金4月份規模也出現縮水,截止4月末,混合基金最新規模4.80萬億元、最新份額3.90萬億,環比分別下降3 .3%、1.36%。
以債券及貨幣基金為代表的固收類產品也成為4月推動公募基金規模增長的主力軍,兩類基金在4月份無論份額還是規模均有4%以上的正增長,成為4月規模增長最突出的細分品種。
據業內人士反饋,機構資金成為4月份配置債券基金的主力隊伍,隨著理財資金規模回流,機構配置債券品種意愿升溫,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從3月末的2.85%下降至4月末的2.78%。
除此之外,基民逢低布局QDII基金的意愿也較為明顯,今年4月份,QDII基金份額環比增長3.99%,不過受中概股等板塊調整影響,QDII基金4月份規模反而縮水了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