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大型收割機穿梭于長安區王曲街道中江兆村的田間。 通訊員查朝陽 記者李欣 攝
6月6日,西安天氣放晴,我市各涉農區縣抓緊收獲小麥,西安“三夏”工作全面展開。
(資料圖)
專家地頭把“麥” 群眾喜
臨潼區是西安最大的糧食主產區。當日中午12時許,臨潼區代王街道安二組的麥田里,兩輛聯合收割機正在巨大的轟隆隆聲中忙著夏收。
看著一粒粒小麥從收割機輸送帶“流入”運麥車廂,站在地頭的村民楊小利高興地招呼工人喝茶休憩。當日15時,在長安區大兆街道中兆村,一望無際的麥田,正在收割的聯合收割機轟鳴聲響徹田野……
在農機搶收的同時,西安市農技人員正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他們的職責是全面開展小麥成熟期研判,分區域制定小麥收獲時間,為各地精準收獲提供依據。
在將麥仁搓到手心后,農技專家張選厚指著一粒粒麥子告訴大家:“小麥含水量在30%以下,比如咱這把麥子,那就要及時收獲;遇見晚熟小麥,含水量比較高的,要根據氣象條件,等達到收獲標準后再收。”
“太好了!就怕收早了影響麥子品質,咱們農技專家現場一查看一分析,我們心里就有底了!”中兆村村民李社民說。
“我們正千方百計組織群眾戰‘三夏’,對成熟區域抓緊組織農戶搶晴搶收、及時晾曬。”市農技中心農技站站長楊美悅說,對于低洼積水區域,他們會組織村鎮及時調用挖掘機,組織群眾開渠排水,抓緊晾墑,以便及時收割。
據了解,根據農業部門“三夏”工作動員部署,目前全市涉農區縣、開發區農技、農機專家和黨員干部千余人,已經下沉到鎮街、村組,深入至田間地頭,把“麥”問診、包抓指導,多管齊下全方面護航今年“三夏”工作。
為方便群眾晾曬,各區(縣)、開發區“三夏”指揮部組織各鎮(街)、村組全面開放廣場、閑置戲樓、企業院落、糧庫、村內道路等場所,積極倡導群眾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房頂、街道等各類場地,及時晾曬新收的小麥,確保顆粒歸倉。
農機顯“身手” 群眾樂
看著在自家麥田里來回穿梭的收割機,鄠邑區蔣村鎮柳泉村村民叢養任高興地說:“好天氣,農機開到田間地頭,現代化機械保夏收,方便又高效!”
幫叢養任收麥的閆弘道是鄠邑區騰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我是看到調度指揮中心發布的調度信息趕回來的。”接過叢養任遞來的水喝了一口后,閆弘道說,在農機群,大家非常關注調度信息。看到“需求”,大家不但相互告知,而且會迅速響應,第一時間投入全市“三夏”忙時。
為全力保障夏糧顆粒歸倉,我市農機、農技部門密切配合。在全市農機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我市利用3天時間調度到645臺機具。在一封名為《致參加2023年“三夏”作業農機手的一封信》中,西安市農機總站鄭重承諾,全市12部“三夏”小麥機收保障電話24小時開通,對農機手遇到的困難,可以隨時幫助協調解決。
與此同時,我市已在高速路口設立30個綠色通道,43個農機跨區作業服務接待站,52個維修及配件供應點,為當地作業及外來開展跨區作業的農機手提供作業信息、交通指導、配件購買、簡易醫療等全方位服務,讓他們全身心投入西安“三夏”大會戰。
統一部署協同作戰 群眾安
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5月底小麥成熟之際,西安遇到的連陰雨,為今年“三夏”工作帶來壓力和挑戰。
積極應對這一形勢,我市及時成立西安市“三夏”作戰指揮部,統籌指揮全市“三夏”各項工作,提前研判、對接、調度,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全力以赴開展“三夏”工作。
在“三夏”作戰指揮部,記者看到大屏上全市小麥成熟時間圖、全市小麥收獲進度圖、機具調度圖、收種統計圖等“三夏”工作主要數據應有盡有、清楚明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市213.65萬畝小麥,自沿山區縣,由南向北逐步進入成熟收獲期。根據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6月5日~13日西安市以多云到晴天氣為主,長時間晴好天氣對小麥大面積收獲晾曬十分有利,便于開展夏收農事活動。
在全力開展夏收工作的同時,農技人員已開始宣傳夏種玉米適墑適期播種技術,積極引導群眾在小麥收獲后抓緊播種,力爭將玉米播在高產期,通過夯實玉米高產基礎,全面實現“夏糧顆粒歸倉、秋糧種足種好”目標。
目前,這些實用服務信息已經通過廣大農技人員、街辦工作人員、村組干部為群眾送到地頭傳到耳邊,讓科學收獲、科學耕種更有保障。
來源:西安晚報 責編 閆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