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協調型”政策

  • 發表于: 2023-08-10 06:33:37 來源:解放日報

這段時間,一些地方面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頻出政策,不斷明確企業友好型的導向,共識清晰,也接地氣。但是,不少企業主還是感覺有點吃力有點累。究其原因,可能是職能部門各種復雜動作的接力接續,還有不小的優化改進空間;企業的某些功能、能力因為種種原因暫時弱化甚至缺失,導致經營行為接續乏力,資源要素無法暢流。

這時,需要有個力量或者某種制度安排,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搭把手、過個橋。這還不是要給一般意義上的“政策紅利”——有老總講得很直白,現在的我們不期待刺激型政策,更希冀“協調型”政策。

企業想得很明白。刺激型政策是強心針,也許可以管一時,但是邊際效用遞減,可能還有副作用,且容易造成新的路徑依賴,干擾自己順勢轉型的部署。刺激型政策是有適用范圍和初始門檻的,不是什么企業都可以享受的,這本身就有公平正義、競爭中性的問題。


(相關資料圖)

而協調型政策是細水長流,全過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潤物細無聲地提供有需必應、非求不擾的集成服務。

眼下的中國經濟,有自身優勢,有良好趨勢,疊加在一起,可以轉化出眾多的新場景。現在需要只爭朝夕的,是場景項目化。落項目,需要一系列、一站式的協同協作。

對企業來講,不管面對多少職能部門,都是面對一個“整體政府”,這就強調政府的內部協調。可不能因為職能部門的精細分工,導致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客觀上增加企業的制度性成本。也不能因為時間窗口的切換,影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他們期待政策措施和工具能夠預調、微調、在過渡中調整,能夠盡可能地“平滑”創新,“緩釋”效力,而不是“一針下去,人跳起來”,更不能讓企業不明就里、無所適從。

內部協調不是急著出大量新政策,而是調適、調優現有政策,使之落實落細,更具操作性。協調各個利益相關方,找到統合利益訴求的路徑,解決單點故障。

內部協調的政策,其實是營商環境的基本要義。以下所要論及的,則是在特殊階段的針對性的紓困和助力之舉。市場經濟是流量經濟、“循環”經濟,資源要素如果流不起來,沉淀了、凝結了、僵化了,交易、貿易、循環就式微了,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將會面臨極大的障礙。這時,就盼望出臺面向民營企業、以外部協調為特色的服務包,協調四面八方、解決單點故障,讓經濟流能接續,讓大項目能盡快落下來、轉起來。總的來說,就是要發揮“橋接”和“路由器”的作用。

現在企業有很多困難,從政府部門來說,寧可把困難想得嚴峻一點,加大協調的力度,整合各方訴求、集成解決問題。有的企業滿手債權,無米下鍋。恢復經濟流,可謂當務之急。“斷流”是傷筋動骨的,穩住存量企業,意義不亞于甚至勝過開設同等數量的新企業。對于特殊情境下“出險”的企業,不能簡單機械地聽憑它自生自滅。相應地,很多手勢自然要變。比如,金融機構就不要爭先恐后急著抽貸;有些地方,也不能平時讓民企干這干那挑擔子,企業有困難了就“劃清界限”、走得遠遠的。

內部深協調、外部巧協調,兩者都要快。這也是一種投入,要投早、投好。這也正是我們的制度優勢所在。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個節骨眼,職能部門、國資國企,一定要講誠信、守契約。兩者的誠信,是全社會誠信之基。快速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要打斷“職能部門欠國企—國企欠民企—民企欠所有人”的債務鏈。要勤于走“近”民企,但不能隨便走“進”民企。要控制涉企檢查等事宜,改變容易引發歧義或顧慮的相關表述,端正視聽,減少誤解。

做好“兩個協調”,有個前提——雙向感知。職能部門智敏感知市場主體的動態訴求,后者準確感知前者的政策導向。坐在辦公室,會被想象中的工作量嚇倒;走出辦公室,發現辦法總比困難多。還有關鍵一招:請企業家“自問自答”——他們在約束條件下一定能拿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