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動態:榮威,專職開滴滴

  • 發表于: 2023-02-22 19:35:10 來源:網上車市

人一旦被貼上某個標簽,就很難甩得掉。《狂飆》里飾演李宏偉的演員阿如那,因為長相兇悍,成了反派專業戶。

品牌也一樣。近些年,小米一直在沖擊高端,高端產品一款接著一款,可小米=“性價比”,還是大部分消費者的本能認知。


【資料圖】

汽車圈,榮威是個公認的主流中國品牌。其實,榮威年銷量已連續4年大幅下滑,從2019年的44.99萬輛跌到2022年的28.6萬輛。

與此同時,現在大多數消費者談到對榮威的印象,第一反應竟然是“跑滴滴的那個榮威嗎”;知乎上,大部分與榮威有關的話題都和網約車有關;當被問及榮威產品的出行感受,很多人也是舉了打到榮威網約車的例子來作答。

買輛榮威,專職跑滴滴。

對于榮威,這種標簽一旦形成,將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不只品牌向上的通道被堵死,甚至將會遇到生存危機。

01

榮威,為啥開上了滴滴?

為什么榮威會和網約車畫上等號呢?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是榮威是上海本土品牌,自然會受到當地政府的照顧和扶持。

這些年,上海的網約車,榮威占了大頭,只要去過上海的人,幾乎都坐過榮威的網約車。

這很正常。譬如前些年到重慶,打車基本都是鈴木;到武漢,打車基本都是雪鐵龍;

二是榮威很早就造新能源汽車。2012年,榮威就推出了純電車型e150,2016年又相繼推出e550、e950、eRX5三款混動車型。

只是由于那個時代,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未被激活,而政策推動下,網約車/租賃市場自然成了當時新能源汽車的“保溫箱”。榮威、北汽等都從中獲益。

最后,很多消費者已形成一種固定認知——價格低的A級轎車≈網約車。恰好榮威i6、Ei5、Ei6等幾款A級轎車都是網約車、租賃市場的常見車型,連帶著售價低廉,私人用戶多的i5一起被貼上了“網約車”標簽。

在榮威各車型的論壇里,也充斥著很多準車主咨詢“買一輛榮威,跑滴滴怎么樣”的帖子,進一步加深了榮威車主里面,很多都是網約車司機的印象。

02

產品溢價持續下降,品牌力不斷走低

在中國消費者的普遍認知里,一旦某個品牌和網約車發生強關聯,意味著這個品牌基本等同于“廉價”。

在其它中國品牌持續向上,有效提升產品溢價的時候,榮威的品牌價值卻不斷走低,產品越賣越便宜。

目前,支撐榮威銷量的車型主要有三款,分別是均價6萬元的i5,月均銷量7000輛+;去年推出的第三代RX5月均銷量5000輛+,均價12萬元;純電小車科萊威均價不到5萬,月均銷量3000輛+,幾乎都是中低端產品。

榮威不是沒有推出過高端車型,從最早的950到后來的RX8,再到MARVEL X,都是售價達到20-30萬元的車型,可以說榮威一直是向上最堅決的中國品牌之一。

只是這些產品最終都曇花一現。產品力雖然很出色,可就是叫好不叫座。去年,榮威又推出了中高端MPV車型iMAX8,至今月均銷量僅幾百輛,再度步了前輩們的后塵。

迄今為止,榮威唯一一款能讓路人喊得出名字的車型,還是RX5。可第三代RX5自去年第三季上市后,銷量一路走低,今年1月,燃油版+混動版銷量還不到6000輛,其中混動版僅456輛。

即便第三代榮威RX5采用了上汽集團自主創新的一系列新技術,造型時尚新銳,科技感在線,但仍競爭不過頭部的比亞迪宋、長安CS75、哈弗H6。

按照今年市場形勢,像第三代榮威RX5這樣的新產品,如果不能在上市初期迅速走強,未來大概率將泯然于眾人。榮威iMAX8就是前例。

歸根結底,榮威向上受阻是因為品牌力下滑,印證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至理。

03

內外糾葛,問題纏身

造成榮威品牌力持續下滑的原因,榮威自身占大頭。

一方面網約車/租賃市場就像是毒品,一旦沾上了就停不下來。另一方面,榮威很難給品牌立下一個鮮明人設,從早期的互聯網,再到國潮,都不具備差異化特性。

事實上,榮威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也與母公司上汽乘用車有關。

眾所周知,上汽乘用車擁有榮威和MG兩個子品牌。由于歷史原因,MG品牌在全球具備一定知名度,所以,上汽乘用車這兩年確立了MG主攻海外,榮威主打國內的戰略,以至于不少榮威車型,在海外都掛著MG的Logo進行銷售。

再加上這兩年,MG已樹立起了年輕、運動的品牌形象,就讓榮威顯得更主流(pingyong)了。

與此同時,前年,可能是參考了北汽的前車之鑒,上汽乘用車先是將新能源R品牌從榮威獨立了出來,后經上汽集團安排,變身為飛凡,又從上汽乘用車獨立出去,沖擊中高端純電市場。

這就給榮威帶來一個問題,既不能出海,想玩點年輕、運動的還怕跟MG內耗,向上拼新能源吧,路還被飛凡給堵死了,哪哪都走不通。

看上汽乘用車現在的意思,榮威將主要承接上汽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混動技術,主打混動市場。可一來強敵眾多,榮威既沒技術優勢,也無成本優勢;二來網約車標簽根深蒂固,很難賣得動高溢價產品。

所以,榮威的問題就像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觀點:

榮威遇到的發展問題具有代表性。

任何品牌如果一味地只是享受市場紅利,而忽略了品牌建設,最終將陷入更麻煩的困局。

更要命的是,MG品牌已將大部分精力放到海外市場,如果不能把榮威從泥潭中拉出來,上汽乘用車將很可能失守中國市場。

作為一個中國品牌,這無疑是不可接受,也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