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于印度塔塔汽車收購福特汽車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簡而言之,福特汽車在印度建立的一家整車制造工廠,被印度塔塔以9150萬美元價格收購。據業內人士估計,以這樣的價格收購一家整車工廠,福特相當于將自己的整車工廠以“廢銅爛鐵”的價格賣給了當地車企,這也意味著福特的印度本土化,宣告失敗,要知道,福特當年建立印度第二工廠的時候,光投資額就高達10億美元。而之前一段時間,長城汽車三億美元收購通用在印度的工廠失敗,被很多人認為是長城汽車“躲過一劫”……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和中國是不相上下的,根據統計,2021年印度的人口為13.93億人,而同時期中國人口為14.13億人,按照當前的人口出生率推算,印度在人口層面超過中國將為時不遠。而接近14億的人口,對于很多行業來說,都是赤裸裸的“誘惑”,因為龐大的人口,就代表了廣闊的市場維度,以及更多的可能性。這也是很多汽車廠商,包括一些自主品牌廠商在印度市場蠢蠢欲動的原因所在。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的汽車市場的確看上去非常有開發價值,2021年全年,印度的汽車銷售總量為308萬輛,而同時期的中國,僅乘用車一項,全年的銷量就高達2014.6萬輛。同樣是14億左右人口,印度市場的汽車年銷量甚至不到中國汽車銷量的1/6,這對于印度汽車工業而言,存在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而對于很多廠商而言,如果能像當年一些全球品牌,比如大眾、豐田、本田、奔馳、寶馬、奧迪那樣早早在中國建廠生產,并且站穩腳跟,那么印度廣闊的市場空缺的確是大有可為。
那么問題來了,同時是14億左右人口,為什么印度市場難以達到中國汽車市場那樣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量,并且成為眾多汽車品牌競相“入駐”的熱門市場呢?
首先就是消費能力的問題,盡管目前國內消費者的人均消費能力還不是特別強勢,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21年國內消費者人均GDP可能達到12556.3美元,而同時期,印度的年人均GDP為2277美元,國內人均GDP水平是印度的5.5倍。那么在這樣的收入差距之下,意味著有更多的印度人壓根沒有汽車購買的能力,所以盡管印度的人口數量很大,但是真正具備汽車購買能力的人口則是少之又少,所以汽車銷量自然也是上不來。
而且我們知道,國內汽車市場的持續擴大,主要來源于消費者或者說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自我決策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在印度,種姓制度帶來人與人之間可見的階層差別深入人心,讓很多處在低種姓的老百姓可能幾輩子都難以翻身,那么在印度社會,低種姓畢竟人數占比眾多,這些老百姓長期無法翻身,自然也就能不具備購買能力。
當然,回到開頭的問題,實際上印度雖然市場廣闊,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個市場經濟體系非常缺乏的地方。我們看到,國內很多地方對于外資建立汽車廠商是非常歡迎的,各種優惠、扶持開道,是很多全球車企最喜歡的投資之地。
但是在印度,很多汽車廠商卻成了被“圍獵”的對象。很多全球汽車廠商,在嘗過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大甜頭之后,將目光瞄準了印度這個同樣擁有14億左右的人口大國,希望可以再一次復制其在中國的成功,但是印度拿著人口大國和廣闊市場做誘餌,吸引國際資本來投資,最終這些國際資本和汽車廠商,紛紛折戟沉沙,含淚將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工廠,轉賣給印度車企,生產那些廉價的本土車型 ,這些印度車企血賺,在當地設廠的車企們有苦說不出。
所以印度市場唯一看起來有誘惑力的地方就是其龐大的人口,除此之外,和中國汽車市場完全沒有可比性,但就是這樣一個并不成熟,甚至有些畸形的市場,“引無數車企競折腰”,實際上,在我們看來,福特含淚,賣廠只是開始……
長城在印度收購通用工廠,兩年沒有獲得通過,最終被印度車企用福特那樣的“破銅爛鐵價”收購的可能性非常大,而2021年,印度市場銷量前十的品牌,基本上前綴都是“Maruti”或者塔塔,也就是印度的兩大自主品牌,或者被兩大自主品牌控制的合資品牌。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印度依然是汽車產業的投資“黑洞”,自主品牌想要在印度實現本土化生產,難度非常之大,需要對抗的力量也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