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我們看到的汽車企業中,他們經常把 “用戶第一” 和 “用戶至上” 的口號掛在墻上,也都認可把要用戶作為企業經營的中心。但在用戶運營戰略上,卻鮮有企業特別提出去構建用戶文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然,此時我們需要清晰什么是“用戶文化”。
按一般商業邏輯,用戶文化指的是,企業以品牌目標出發,在一個既定的場所規范里,反復觸發,反復積累,在這個過程中,留存下用戶的語言、行為、態度、里程碑事件,積累下大量的共識形成習慣,最終由習慣聚合成用戶文化。
所以,“用戶文化” 的產生,一定是建立在長期且持續的洞察之上,而且通過這種深入的了解和洞察,企業具有了與用戶的同理心,形成了用戶在產品的使用情境下的共鳴。
于是,目前形成的共識是,未來的汽車行業,必然將從傳統的“工程師文化”向“用戶文化”轉移,從“我造什么,用戶買什么”,向“你要什么,我造什么”轉變。“以用戶為中心”將不僅僅局限于汽車銷售服務,而是將融入到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中,尤其是傳統汽車企業,必然要進行顛覆性的改變。
而今年正好邁入160周年的長安汽車,已經對用戶文化的構建開啟了第一步。
近日,基于為用戶創造美好出行的孜孜追求,長安汽車在第七屆粉絲盛典發布全新用戶品牌——“伙伴+”。
與以往單純的粉絲聚會不同,伙伴+是長安汽車主動賦能用戶共策、共秀、共享,體現“品牌+用戶”共創模式的無限可能與價值,為用戶帶來“新服務、新體驗、新關系”三大核心價值。
長安汽車也表示,粉絲盛典是長安汽車從服務客戶向經營客戶轉型,深入洞察客戶需求,以客戶愉悅為價值核心的具體體現。而伙伴+則是長安汽車進一步向外界傳遞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傾聽用戶心聲的決心,重新定義品牌與用戶的關系。
在伙伴+發布現場,長安汽車總裁王俊的開場致辭很有意思,他向幾位長安車主匯報了一些情況:比如車主提出的關于“上門取送車”服務能在長安汽車APP上實時查看維保進度”的建議,長安汽車已采納實施。現在長安汽車APP上有個“透明車間”已經全國試點,覆蓋了近70%的經銷商,覆蓋之處都已實現維保進度可查詢;
比如車主建議車輛行駛過程中,在緊急剎車和緊急避險的情況下,自動開啟雙閃,提醒后方車輛注意。目前,這項功能在第二代CS75PLUS(參數|詢價)、長安深藍上已實現。
再比如車主建議通過長安汽車的平臺,進一步探索長安KOC群體與長安的合作模式,實現共創共贏。目前,長安汽車已搭建KOC自傳播圈層體系,與KOC累計共創視頻六千七百余條,傳播量突破十億。
這些故事背后有三個字“參與感”。本質上是品牌與用戶共創,發揮用戶的積極能動性,提升用戶參與感,為貫穿產品全周期的原創、營銷、服務、升級等環節奠定用戶話語權。
可以說,“以用戶為中心”,這句傳播數年的經典口號,在2022年的長安汽車中迎來了新的起點,而第一步就是伙伴+。
按長安汽車的介紹,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過程中,長安汽車未來用戶經營將更加聚焦“體驗提升”與“價值創造”,從“伙伴”、“科技”兩個方向,打造更多提升用戶體驗的平臺,
以提升用戶體驗,帶來“新服務、新體驗、新關系”三大核心價值。
而三大核心價值中,主要包含“伙伴+無界服務”、“伙伴+智行體驗”和“伙伴+益路同行”三部分,進一步深化用戶情感共鳴。
首先在“伙伴+無界服務”中,涵蓋了全面聚焦用戶用車場景,精準提供標準化+差異化貼心服務,具體可再分為悠行守護、悠行智創、悠行連接三部分。其中悠行守護包括誠信服務五大承諾和安全守護兩方面。悠行智創則可提供5G遠程服務及智能維保。悠行連接將帶來車輛異常主動提醒,“超級星期三”和“聚惠星期五”可為用戶解決售后維保及相關優惠活動。
“伙伴+智行體驗”是基于體驗重構新產品開發模式,為用戶用車、出行提供智慧體驗。除了各種線下活動,長安汽車還著重打造了安享無憂計劃——以“用戶關懷”為核心,利用終端網絡觸達全網客戶,全國終端“統一支持、統一指引、統一標準”開展線下關懷活動,促進用戶進站,強化用戶體驗,維系用戶口碑;
最后在“伙伴+益路同行”中,長安汽車將與用戶攜手打造用戶活動,共創公益、盈利平臺。其中在“熠星一益”環節中,將打造可持續、有體驗、能實現價值的公益活動。利用打造用戶互助平臺與公益機構合作,每季度組織不同主題的公益活動,全國客戶共同參與。在企微直聯平臺發起公益號召,用戶可自發參與組織。
長安汽車表示,伙伴+將以直達客戶、直擊痛點為基礎,深入洞察客戶需求,以客戶愉悅為價值核心,實現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服務車到服務人、從合同紐帶到情感紐帶的三級進階。
所以,長安汽車到底會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由此可見一斑,是一家能和用戶真正融入到一起的公司,它是做汽車硬件制造的,也是做汽車軟件研發的,說到底,它或許是做用戶文化的。
用戶是長安汽車160年來最寶貴的財富??梢灶A期,長安汽車今后的產品進化都將繼續建立在用戶文化進化的基礎上,而隨著這種文化連接更多的用戶,長安汽車的未來值得更多人去期待。(采寫|汽車有智慧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