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車市,有這么一個普遍認知,傳統豪華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它們之所以賣不過中國品牌競品,主要是因為它們在車輛產品力、科技屬性上的落后,這就好比燃油車時代,BBA憑借發動機、變速箱技術的領先,這才撐起了品牌的溢價屬性,所以在當下,中國品牌新能源車與豪華品牌電車已實現了角色互換。
(資料圖)
但在小編看來,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在技術上的領先只是其一,更核心的影響在于,新能源時代,不管是車輛產品的驅動形式,還是車企的營銷、銷售渠道,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觀傳統合資、豪華陣營,它們卻依舊恪守老一套的經營模式,未能及時跟上新造車企業的玩法,這才導致在車輛產品、渠道上的多線潰敗。
上述說法稍微有些抽象,下面我將列舉一個最為直觀的例子。以往老一輩的消費者,他們了解一臺新車的渠道主要為報紙、雜志、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然后再去到當地的品牌經銷商、4S店去談價格、談政策等,整個買車過程較為繁雜,并且還可能伴隨著各種加價套路。
簡單來說,傳統的經銷商、4S店購車模式,其購車流程、服務體驗普遍一般,除非你遇到經營、服務水平較高的經銷商集團,否則免不了一番扯皮,同時4S店也不會被稱作“4兒子店”了。
而到了新能源時代,新造車企業面對的主力客群,已經是成長于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年輕消費者,他們相比老一輩用戶,有著更強的信息收集能力、更為理性的購車觀念,這就使得傳統汽車經銷商、4S店那套相對不透明的價格體系,已無法“忽悠”年輕消費者,同時年輕人也更為注重簡潔、高效的購車流程與完善的品牌服務。
基于此,新造車企業普遍選擇了直營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車企能夠對服務質量、售后態度等進行直接管控,配合線上銷售模式,其透明的價格體系,受到了年輕人的普遍歡迎。
而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以往遇到車輛問題,消費者通常會面臨經銷商與車企間的相互甩鍋(奔馳車主維權等案例),進而導致維權周期、成本的直線上升。而直營模式下,一旦用戶的車輛遇到問題,直營店的處理周期相對較短,而一旦處理不積極,曝光出來對車企就是致命的影響,畢竟沒有中間的經銷商可以背鍋。
當然了,盡管網絡上有很多媒體同行分析過直營模式與經銷商模式之間的制度優劣性,但其實這些更多體現在企業經營層面,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除了門店數量多或少,其它的則感知有限,他們還是更在乎享受到的購車優惠與門店服務水平高低。
也因此,我們已經能夠在國內市場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合資、豪華品牌打算改革傳統的經銷商模式,或是啟用直營、經銷商模式并行的銷售渠道。不僅如此,近日據外媒報道,奔馳已開始在德國推行新車直銷模式,同時像寶馬、Stellantis、沃爾沃和大眾電動車均打算在歐洲實行直銷代理制。
也就是說,中國車企的玩法,不僅是影響了外國車企在國內市場的渠道、戰略調整,同時也對全球車市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援引奔馳消息人士的話說:改用代理模式將有助于降低分銷成本,提高平均售價,從而支持利潤目標。在我們已經轉換的市場,這已經超出了預期。
總而言之,不管是新能源產品的設計、技術發展趨勢,還是經營模式的轉變與調整,中國汽車行業已開始向全球輸出獨有的價值觀,這便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