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被動地位后,哈弗迅速調整了步伐,開始主動出擊。推出全新新能源選手梟龍系列的同時,一并公布了新能源銷售網絡——“龍網”。
雙車出動的好處是盡可能占領每一個細分市場,雖然二者都主打緊湊級SUV,但是它們的定位、尺寸以及細節設計等方面都會有細微差別。其中梟龍MAX定位更高,搭載了長城最新的插電混動系統 Hi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用官方的話解讀這套系統就是,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作為哈弗新能源轉型的重磅產品,梟龍MAX是否能擔得起這番“豪言”?這次鐘叔駕道在千島湖近距離體驗到了這款車。
全場景工況的多面手
先來說說這套系統,它匹配的是一臺1.5L發動機和一臺2檔DHT變速箱。相比檸檬混動DHT,采用了前后軸雙電機串并聯電四驅的創新構型。結合智能能量管理和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能精準識別實時路況,最終實現3擎9模智能動態切換。同時增加了純電四驅、并聯四驅以及雙軸能量回收這三種模式。
實際體驗下來,它的確是一個全場景工況下的多面手。這次試駕主要是圍繞千島湖進行環湖駕駛,全程約83KM,覆蓋城市道路、顛簸路、高速以及多彎山路,基本是我們日常行駛中的大部分路況。
整車一共有標準、經濟、運動、雪地以及四驅共五種駕駛模式,配合純電、純電優先和智能混動三種動力模式。
城區道路行駛時,主要以純電優先模式為主,電機及時介入之后,車輛整體的動力響應非常積極。就是一輛純電車的駕駛感,安靜且順滑,加速不會出現向前竄的感覺。
行至高速路段,依然是純電優先配合標準駕駛。大力踩下油門,發動機隨之介入,車輛瞬間變成四驅車。能真切感受到6秒開頭的百公里加速帶來的推背感,靜謐性表現更讓人驚喜,不會產生過多的胎噪及風噪。
該路段下打開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整車的“自駕”水平帶來足夠信心。測試撥桿變道時,在沒有變道隱患的情況下,梟龍MAX自己可以順暢完成,智慧過彎功能下出入彎也較為絲滑。
整車底盤采用的是前麥弗遜后縱臂三連桿的懸架組合,調校偏舒適性。配合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在車輛連續過彎,有著不錯的平穩姿態。行使途中則表現出應有的高級感,能有效過濾路面顛簸,這點在過沙石路段時感受很深。
方向盤設定上,除了運動模式外,其他模式轉向都更輕盈。不過剎車腳感在前半段沒有那么線性,熟悉之后才能很好適應。
最后來看大家關心的油耗方面,在一半高速一半山路的情況下,最后表顯是2.9L/100km的平均油耗,以及7.6kWh/100km的平均電耗。
整體體驗來會發現不論模式多少,或者當下使用什么模式,對于消費者來說感知不大。他們更看重的是好不好開,是否省油。很明顯梟龍MAX這兩點都做的不錯。
智能舒適全安排
見仁見智的外觀設計上,梟龍MAX有著自己的見解。簡潔的風格疊加運動元素,讓整車看起來更為大氣時尚。
內飾是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同樣是簡約的設計語言,但智能化卻是立馬侵占眼簾。12.3英寸全彩液晶中控屏+ 12.3英寸全彩液晶副駕屏+12.3英寸全彩液晶儀表組成的三聯屏設計,也讓梟龍有了自己的“彩電風”。
環抱式座艙疊加懷擋設計,讓整個中控布局更顯從容規整。保留的空調等控制鍵,方便進行盲操。
空調出風口下方,有兩個手機收納槽,左側支持50W無線快充功能,帶有風冷散熱器。此外,中控區域下邊留有較大的儲物空間,而全車則多達32處儲物空間,對于小件物品比較多的用戶,非常友好。
主駕前方的HUD則讓駕駛更為從容,即便是雨天駕駛也不影響它在前擋風上的成像。對于副駕的照顧同樣貼心,比如這塊娛樂屏。不僅可以瀏覽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支持藍牙耳機連接,娛樂安全兩不誤。
搭載Coffee OS座艙之后的梟龍MAX也變得更加智能,語音識別速度相當出彩。
舒適層面來看,整車不論是用料還是空間,都給到了強有力支撐。整車尺寸為4758/1895/1725mm,軸距為2800mm。雖然是緊湊型SUV,但實際空間表現足以媲美中型SUV。對于后排空間的拓展,讓人印象深刻。搭配座椅空調出風口、充電接口等配置,帶來可觀的實用性。
綜述
整體體驗下來,對于文初的疑問也有了答案。作為哈弗新能源轉型的拳頭產品,梟龍MAX的產品力毋庸置疑。插混系統也好,還是智能化塑造層面,都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唯一一點不確定就是價格還沒出來。從這個層面來講,在全員加速的時代,新品預熱周期可以適當縮短。畢竟好的東西一把梭哈帶來的快感很美妙,主要是更適應當下的快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