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中國品牌大放異彩,一季度中國品牌占有率突破50%。事實證明,中國汽車工業站起來了。然而,價格戰推動銷量高增長的背后,中國品牌發展籠罩在風險中。
【資料圖】
經濟增長 汽車疲軟
上海車展開幕當天A股大幅上漲,原因是一季度經濟增速好于預期。相比之下,一季度汽車消費卻并不樂觀。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此前,多方普遍預計一季度經濟增速為4%。
消費方面,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上年四季度為下降2.7%。然而,多數消費類別一季度上漲的同時,僅有四類消費出現下降,其中汽車類消費總額10828億元,同比增幅-2.3%。
同期,來自北京正則大成的統計分析顯示,一季度乘用車消費能力下降,消費水平上漲。統計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國乘用車累計市場規模為9939億元,同比增幅-1.57%;正則乘用車市場規模指數(累計)為708.6點,較去年同期下降11.3點,表明消費能力下降。一季度乘用車市場銷售平均價(累計)達到19.7萬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萬元;正則乘用車累計價格指數為136.7點,比去年同期上漲7.6點,表明消費水平增長。
乘用車消費規模萎縮的直接原因,是細分市場需求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20萬元以上高端車需求相對較好,推動了乘用車市場銷售平均價上漲。
乘聯會數據顯示,一季度乘用車累計銷量為503.4萬輛,同比增幅-7.0%。其中,高端車銷量為201.0萬輛,同比增幅-2.0%;9萬~19萬元中端車銷量為251.8萬輛,同比增幅-6.4%;8萬元以下低端車銷量為50.6萬輛,同比增幅-24.8%。
很明顯,疫情之后消費出現反彈,但作為大宗消費品的汽車需求低迷,意味著民眾消費依舊非常謹慎。
本土增長 德日下降
盡管一季度汽車銷量整體下滑,但從宏觀數據看,市場對中國品牌汽車需求非常旺盛,本土乘用車銷量、份額大幅提升。
一方面,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首度突破50%。統計顯示,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為265.5萬輛,同比增幅6.6%,市場份額比上年同期大漲6.7個百分點達到52.7%。
另一方面,德系、日系品牌乘用車份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據統計,一季度德系車累計銷售95.4萬輛,同比增幅-11.2%;日系車累計銷售79.6萬輛,同比增幅-31.4%。一季度德系、日系車市場份額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0.9和5.6個百分點。
汽車消費需求萎縮淘汰賽加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統計顯示,2023年一季度乘用車銷量前20強累計實現銷售440.6萬輛,占比87.19%,占有率與上年(86.17%)相比上漲1.02個百分點。前20強中的本土車企一季度累計實現銷售226.2萬輛,占比44.77%,占有率與上年同期(37.27%)相比大漲了7.5個百分點。
從近年來淘汰賽的發展進程看,中國品牌大肆搶占法系、韓系車市場之后繼續擴大成果,日系、德系車正面臨市場份額被分割的風險。
以價換量 適可而止
從數據看,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大幅上漲;上海車展期間,中國品牌新車頻現且大放異彩。然而,本土車企在盈利能力方面與洋品牌存在很大差距。
統計顯示,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額達到3877.1億元,同比增長18.4%,達到近五年最高水平。但是,同期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額為6061.9億元,同比增幅-11.4%。換個角度審視,一季度超過265萬輛的中國品牌乘用車創造了不足4000億元的銷售額,而238萬輛的合資車卻創造了超過6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額遠低于洋品牌的原因,是市場銷售平均價較低。統計顯示,盡管中國品牌市場銷售平均價從2019年一季度的10.9萬元,大幅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4.6萬元,但同期洋品牌市場銷售平均價從20.2萬元,提升至25.5萬元。僅從市場銷售平均價看,每輛洋品牌汽車比中國品牌汽車高出10萬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多數洋品牌的盈利能力高于中國品牌。
今年3月初湖北省開啟的價格大戰,引發數十家車企跟隨。雖然進入4月份,但部分品牌為保銷量依然繼續降價,這其中不乏中國品牌的頭部車企。對于企業而言,市場份額固然重要,但正如有媒體所言:“價格戰是一把雙刃劍,在砍向對方的同時,也在傷害自己。如果價格戰用力過猛,不僅會影響到利潤積累,而且還會對品牌造成傷害。”
另外,《選車網》總裁管學軍指出當前價格戰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某些品牌在資本的助力下不斷降價占領市場,這不僅對于依靠利潤一點點積累資金,以實現滾雪球式穩健發展的企業是巨大沖擊,而且對于中國品牌樹立、中國汽車工業良性可持續發展都會造成巨大破壞。
因此,一季度中國品牌占有率突破50%,如果單純是我國智能電動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先發優勢的體現,值得行業自豪;但背后推波助瀾的價格戰應該停了,它已經把中國品牌暴露在巨大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