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驅系統到底有沒有用?有人說沒用,有人覺得有用。過去,基于后輪驅動的高端品牌轎車一般采用四輪驅動,比如奔馳S級(參數|詢價),寶馬7系(參數|詢價)這些車型,都是如此。因此四驅在過去肯定是高端豪華的代名詞。
(資料圖)
當然,四驅系統也不是擺設,在冬季冰雪路面,或者非鋪裝路面上,四驅系統也確實起到了安全作用與脫困的作用。
在燃油車市時代,現有的四輪驅動系統需要安裝單獨的驅動軸和差速器。缺點是隨著設計的復雜,車內乘坐空間減少,車輛變重,燃油效率也下降。特別是以全輪驅動為基礎的四輪驅動,大部分情況下驅動力分配不到位,因此也有人說時效性不足。
在電動車時代到來之后,很多品牌找到了更合適的四驅方式,就是加入一個后軸電機。
比如說豐田,就是在后輪車軸上安裝馬達的方式,最早豐田從2001年的“Estima Hybrid”上開始使用,到2016年推出的RAV4混合動力開始,擴大適用于各種陣容。這就是豐田引以為傲的E-four系統。
甚至在新型普銳斯上也應用了該系統,證明了它是不受車身大小或高度限制的四輪驅動。包括RAV4在內,還安裝在皇冠跨界、雷克薩斯NX(參數|詢價)、RX等全輪驅動基礎車型上。
這是一項理論上簡單但很難應用的技術,之所以實現,是因為豐田大部分陣容都搭載了全混合動力系統。由于驅動軸沒有穿過車身中央,因此可以在保持室內空間寬敞的同時實現輕量化。
在現有內燃機四輪驅動的缺點——動力分配造成的功率損失中,由于增加了后輪電機,與兩輪驅動相比,還具有功率上升的優點。
大部分動力來自前輪,但在起步加速或轉彎、險地,車會自行判斷,啟動后車軸的馬達。
E-four與傳統前輪為基礎的四驅結構不同,它完全獨立驅動,驅動力可以分配到前后20:80。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輪驅動的行駛特性。
馬達通過電信號電子控制后軸,響應速度非???。同時,電機可以從一開始就發揮最大扭矩,動力傳遞直接,也更快。
在濕滑的路面上行駛時,根據車輛的狀態,最佳分配后輪扭矩,可以穩定行駛。轉彎時,如果檢測到低于標準,將增加后輪驅動力,而在越野時,將減少后輪驅動力,從而提高轉彎性能。
當然,E-four不是萬能的,它并不適合真正的越野場景。豐田也表示,這是以安全為主的四輪驅動,取代了現有的四輪驅動系統。開發的目的是在一般休閑活動或行駛情況下使用。
事實上,在基于全輪驅動的車輛上,用電動機實現四輪驅動的不僅僅是豐田。現代汽車集團也早在2016年就開發出了名為e-4WD的技術,并制造出了適用于起亞獅鉑拓界R的試制車。現代汽車將e-4WD制作成30千瓦和50千瓦兩種規格。
兩種配置的最大扭矩為20.9公斤.m,具有強大的動力性能,可以根據電動汽車(EV)、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和混合動力(HEV)進行多種應用。
國內市場,長城汽車是代表,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中H代表混動,i代表智能,4代表四驅系統。
Hi4可以精準識別實時路況,智能調用前后軸雙電機、混動專用發動機,實現純電兩驅模式、純電四驅、串聯模式、1擋直驅、2擋直驅、并聯兩驅、并聯四驅、單軸能量回收、雙軸能量回收9種模式的智能切換,理論上在任何用車場景中均能匹配到最優的工作模式,覆蓋工況更為全面。
Hi4采用了前后軸雙電機布局,其中前電機功率70kW,后電機功率可以達到150kW,前后軸動力可智能分配,實現智能四驅的效果。
電動動力系統正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改變汽車,比起單純的解決環境污染,電動系統對動力性能的提高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專家預測,在不遠的未來,將迎來完全電動汽車的時代。電動化也會讓全輪驅動,逐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