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畢業季,應屆畢業生就業再次成為焦點。作為支柱產業,汽車因產業鏈長,人才需求量大,一直被視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就業。記者獲悉,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發展勢頭正旺的比亞迪2023年校招總人數達3.18萬人,其中碩博占比達61.3%,80.8%的人員將會投入到研發工作。
(資料圖)
打造“人才魚池”,引領技術創新
人才是第一資源,企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比亞迪深諳人才的重要性,強大的人才隊伍,是比亞迪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的根本。比亞迪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已擁有超6.9萬名研發工程師,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4萬項、授權專利超2.8萬項,每天專利申請19件、專利授權15件,獲得專利金獎4項,以技術實力引領科技創新。2022年,比亞迪研發投入總額為人民幣202.2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4.77%。20年來,比亞迪研發投入超過1千億,擁有11個研究院,全面支持人才創新和新技術落地。
事實證明,人才投入是最具前瞻戰略的長期主義。潛心耕耘二十八載,比亞迪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深圳企業逆勢上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縮影。
在汽車領域,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從自主創新到全面開放創新,持續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變革。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云輦等顛覆性技術,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刷新行業紀錄。
在過去的2022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全年累計銷量達到1868543輛,同比增長達到152.5%。也是在2022年,比亞迪宣布停產燃油車,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成為全球首家成功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的傳統主機廠。步入2023年,比亞迪延續熱銷勁頭,上半年,共售出125.56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94.25%,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第一。
今年初,比亞迪正式發布全新高端汽車品牌仰望及其核心技術“易四方”,百萬級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萬級純電動性能超跑U9也同步亮相。4月,比亞迪再次放出“王炸”,發布新能源專屬智能車身控制系統“云輦”,填補了中國車企在該領域的空白。6月,比亞迪官宣旗下專業個性化品牌正式定名“方程豹”,首款車型計劃今年年內交付,價格預計在40萬-60萬元之間。
通過一系列大動作,比亞迪在核心技術與產品矩陣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目前比亞迪已構建由比亞迪品牌、騰勢品牌、仰望品牌、方程豹品牌組成的產品矩陣,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滿足用戶多方位、全場景用車需求,讓每一位用戶都能享受綠色出行。
納人才重培養,企業與人才雙向奔赴
碩博占比61.3%,研發人員占比80.8%!比亞迪2023年校招從招聘人數及質量上看,都意味著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比亞迪也將持續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以保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這是其技術創新的底氣和實力,也是其源源不斷向行業輸出全新技術的原因。此外,比亞迪相關業務板塊的蓬勃發展,對人才的渴求度也極高。
據介紹,比亞迪2023年校招,崗位遍布37個城市,招聘專業覆蓋50個類別。包含有機械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力學類、交通運輸類、化學類、材料類、工業工程類、物理學類、土木類、儀器類、統計學類、數學類、能源動力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等等專業。來自985/211國內知名高校的畢業生,普遍看好在比亞迪就業的前景。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自1998年以來,比亞迪便打造了其傳統人才培養項目“明日之量·百日蛻變應屆生訓練營”,為期100天的訓練營,以高管引路、大咖分享、師徒輔導、線上學習、文化活動、崗位實踐等方式,助力其實現從校園人到企業人的角色轉變。據悉,項目持續25年的大規模、高規格舉辦,充分彰顯了比亞迪對應屆生培養與選拔的高度重視,一屆又一屆的 “新生代”從訓練營走出,成長為比亞迪優秀的業務骨干、管理人才。
在博士后培養領域,2022年,比亞迪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國家首批備案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一,從此大規模開展博士后人才培養,已在深圳、重慶兩地設立兩個創新實踐基地、三個工作站,在站人數逐年翻倍;目前,已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三所學校,建立14個學科16個流動站聯合培養博士后;此外,還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長安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大、哈工大等40余所高校搭建合作,跨界聯合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博士生。
在全球汽車市場增長速度放緩,電動化轉型、智能化競爭加劇,等各種復雜因素交織下,縱觀整個汽車市場,很多車企都遭遇發展困境。在當前汽車行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才已經成為關鍵的決定因素。比亞迪逆勢進行“人才抄底”,持續加大人才投入,將進一步夯實比亞迪的才人資源庫,使其在技術研發上繼續擴大優勢,同時也對穩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