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存在大大小小幾十家汽車合資公司,作為當年“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產物,這些合資公司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能源時代到來之后,合資公司依然不少,但性質卻發生了明顯變化,國產汽車廠商逐漸成了技術輸出方。
7月26日,大眾汽車宣布以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4.99%的股權,并且將獲得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在這次交易中,小鵬汽車因為扮演了技術輸出者的角色而備受關注。
大眾與小鵬合作,是怎么發生的?
(相關資料圖)
大眾汽車是全球頂級汽車廠商,也是向新能源轉型最積極的廠商之一;小鵬汽車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逐漸站穩了腳跟,但銷量規模并不算大,2023年以來月均銷量不足一萬輛。從表面上看,兩家廠商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合作空間。
然而這次合作還是發生了,根據大眾汽車的說法,這次交易完成后,雙方將根據簽訂的技術合作框架協議,推出兩款歸屬于大眾品牌的電動B級車,這兩款車將面向中國市場,預計將在2026年上市。也就是說,這是兩款中國特供車。
中國特供車在市場上并不算少見,不少汽車廠商都曾經根據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而推出一些專屬車輛,但大眾即將推出的這兩款車特殊之處在于,它們主要的技術來源于小鵬汽車。這聽上去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小鵬汽車無論是800V高壓快充、電子電氣架構,還是造車平臺,都有不錯的表現,這是大眾汽車選擇與小鵬汽車合作的主要原因。
在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中,大眾是表現最好的合資品牌,但與主流國產廠商相比卻有很大的差距。憑借大眾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大眾汽車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并不困難,但問題是,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眼下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淘汰賽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沒有人懷疑大眾的技術實力,但它耗費的時間太長,ID.系列始終無法進入真正的主流市場,因此必須要走一個捷徑,那就是通過合作獲得現成的技術來源。
這就是大眾與小鵬合作的根本原因,小鵬這樣的國產新能源廠商實力早已今非昔比,可以很好地扮演技術輸出者的角色。小鵬汽車在國內算不上第一梯隊,但由于中國市場占據了全球60%以上的新能源市場份額,因此即便是二三線廠商,實際上在全球也是領先的。從技術、規模等各方面來看,小鵬汽車都是大眾的理想合作伙伴。
各取所需,合作將會帶來什么?
根據部分媒體的報道,大眾與小鵬汽車的接觸,實際上從去年年底就已經開始了。2023年以來,小鵬汽車的月銷量始終未突破一萬輛,但這并不影響大眾與小鵬的合作,這說明雙方都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待這次合作,合作帶來的好處也是可以遇見的。
對小鵬汽車來說,雙方合作的效果立竿見影。消息一經公布,小鵬汽車股票應聲大漲。過去幾個月時間里,小鵬汽車銷量始終在萬輛以下徘徊,與理想的差距越來越大,有逐漸掉隊的跡象,大眾入股之后,“小鵬撐不下去”的議論瞬間消失,小鵬汽車的品牌形象大幅提升。除此之外,通過這次合作,小鵬汽車還能從大眾那里學到車型開發、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大眾同樣如此,它其實并不在乎誰占主導地位的問題,要的就是快速擴大產品陣容,加快新車上市速度。如果僅憑大眾自身力量,短期內可能很難形成突破。4月份大眾汽車高層參觀完上海車展后,意識到大眾在軟件領域與國產汽車的巨大差距,不久就宣布對旗下的軟件部門CARIAD進行5000人的大裁員,證明大眾目前還不能實現面面俱到,它必須要進行一定的取舍。
與小鵬汽車合作,大眾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智能車機、輔助駕駛等方面的短板,新車雖然是2026年上市,但大眾在這兩年多時間里卻可以從小鵬汽車那里學到不少東西,這對大眾自己的ID.系列車型也是一種促進。
大眾接下來會怎么做?
大眾與小鵬汽車的這次合作,是國產新能源廠商迅速崛起的又一例證。事實上,就在公布與小鵬合作消息的同時,大眾汽車同時還公布了另一則消息,那就是旗下奧迪品牌將與上汽集團進行技術合作,雙方合作的基礎也是國產廠商掌握的各種核心技術。除此之外,豐田汽車也與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目前在售的豐田bZ3,就采用了來自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這些案例足以證明,國產廠商逐漸掌握了新能源市場的主導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優勢只是暫時的,與小鵬汽車的合作,只是大眾龐大計劃中的一部分,大眾汽車的主要精力還是靠自己努力去實現技術突破,雙方的合作將會長期存在,大眾汽車的技術研發腳步也不會停止。一家大型的汽車巨頭,完全靠國產廠商來進行技術支持,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結束語:大眾與小鵬各取所需,這就是這起合作的本質。大眾新能源一時受挫,但不代表不行;國產廠商暫時領先,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一個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市場,才是健康、成熟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