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百度Apollo等國內權威機構企業參與制定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評價測試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簡稱“規范”)正式發布。
公開數據顯示,智能網聯汽車平均每1000條指令會出現1個bug。另外,黑客還可以遠程操作打開車窗車門,甚至操控制動系統。可見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仍存在隱患。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述規范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或將為智能網聯業界信息安全評測給出范本,為智能網聯信息安全建設引領方向。
智能網聯時代需標準先行
據悉,此次發布的規范中將風險轉化概率、風險可能計算、風險影響計算等多重評測維度納入考核,針對OTA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系統安全和硬件安全六大內容進行把關,以此判定該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是否達標。
此外,該規范將為智能網聯汽車出廠前的信息安全檢驗提供依據,為設計階段提供架構層面的安全參考,并明確對供應商的安全要求及安全基線,真正服務于汽車行業,給安全檢驗提供方法依據。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述規范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或將為智能網聯業界信息安全評測給出范本,為智能網聯信息安全建設引領方向。規范制定機構將在信息安全等方向持續發力,助力廣大車企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升級的新一代汽車。
在6月11日舉行的中國汽車智能網聯高峰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兩個關鍵抓手分別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對于行業而言,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戰略機遇期,面對這樣一個形勢,未來在技術、模式、市場、管理等如何突破,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因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認為,要發展好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需要做到標準先行。“我相信通過聯合各個領域的研發精英,能夠制定出引領國際標準的信息安全評測體系,努力為消費者提供信息安全達標的高質量產品。”
行業發展催動企業加速入局
為推動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從2017年底開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陸續出臺地方智能網聯汽車路測規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白皮書(2018年)》顯示,預計到2022年,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及關聯產業規模將達1000億元,將形成滿足高級自動駕駛(L4級別)要求的智能網聯汽車完整技術體系,技術水平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等近期發展目標。
隨著智能網聯在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智能網聯作為其發展重點。
2月1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表示,擬總投資約21.52億元,建設南方(韶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試驗檢測中心;4月1日,百度宣布與先導控股、湖南湘江發展集團、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共同成立湖南阿波羅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車展期間,一汽奔騰正式啟動天馬星途戰略。計劃從2019年-2021年,實現智能化AI交互的技術突破與落地,通過AI感知和主動交互、無感識別和情緒感知,實現五覺智能交互體驗的理念;2022年-2025年實現高頻場景的高級別自動駕駛,首先在高頻場景實現低成本、先人一步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孫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