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按照“創新引領、市場主導、供需協調、綠色安全”的基本原則,加快原材料工業轉型。
《規劃》指出,原材料工業包括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也包括新材料產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領域。對于汽車產業來說,原材料是產業基礎再造的主力軍和工業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其轉型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2021年中國汽車工業受到了來自原材料的巨大考驗。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上漲,對汽車工業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原材料鎳、鈷、鋰等價格持續上漲,甚至供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測算稱,2021年,“缺芯少電”令我國汽車產業損失了200萬輛左右產銷量。瑞銀的研究顯示,2021年汽車行業所需的原材料紛紛提價,無論是傳統的鋼板、鐵、鋁、銅,還是用于燃油車的稀有金屬,抑或是電池材料,價格都在上漲。受原材料漲價影響,和2020年相比,2021年每輛燃油車成本上漲了約5000元,每輛電動汽車的成本則上漲了1萬元以上。
原材料問題的集中爆發,讓汽車工業對原材料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也因此,2021年,整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延伸供應鏈,加強對上游原材料的管控,以確保自身的供應鏈安全。甚至有企業直接開始加大對動力電池原材料礦產資源的投資,以期控制部分原材料的開采,加強對汽車供應鏈的管控。
為保障原材料工業體系安全,《規劃》提出,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合理開發國內礦產資源;加大鐵礦石、銅、鉀等緊缺性礦產資源探礦力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控制線時,與戰略性礦產資源區域充分銜接;適當新建高標準礦山,強化國內礦產資源“壓艙石”作用和基礎保障能力等;構建國家和企業共同參與,產品儲備和資源地儲備相結合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推進礦產資源領域國際合作,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規范有序參與境外資源開發,增強礦產資源全球經略能力;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大鐵礦石等緊缺性礦產資源探礦力度,構建國家和企業共同參與、產品儲備和資源地儲備相結合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推進礦產資源領域國際合作……這些正是構建汽車行業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加強原材料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為關鍵的是,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汽車生產制造過程承受著巨大的減碳壓力,采用綠色原材料、降低原材料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已成為車企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歐洲已經開始用追蹤碳足跡的辦法來加強對工業產品的綠色管控。目前,已有部分整車企業把原材料在內的主要零部件供應商的低碳管理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以期從源頭增加供應鏈的綠色“成分”。因此,我國汽車產業對于原材料工業綠色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將關系到未來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
“十三五”以來,我國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綜合實力穩步增長,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但當前短板和瓶頸依然突出,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與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并存,關鍵材料核心工藝技術與裝備自主可控水平不高,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數字化水平難以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關鍵戰略資源保障能力不強等問題亟待解決。而這些問題在汽車行業相關的原材料供給端也普遍存在,比如高強度鋼板、鋁合金板材、汽車電子芯片等高端原材料和元器件仍然依賴進口,關鍵材料的技術水平亟待突破。
受全球化逆流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在這一輪汽車供應鏈的考驗中,我國原材料的短板已經顯現。我國汽車工業要想在未來不被“卡脖子”,并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加強對包括基礎原材料在內的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推進原材料的綠色創新發展。只有構建起安全可控的綠色供應鏈體系,才能為建設汽車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記者 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