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出行市場近來頗不平靜。不僅有滴滴培養花小豬“左右互搏”,江湖排名位于其后的嘀嗒出行也要搶先摘得“互聯網出行第一股”的帽子。
10月8日晚間,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不同于滴滴的大而全路線,去年營收盤子不足6億元人民幣的嘀嗒出行走“小而美”路線,僅發力順風車和出租車業務。
搶先上市讓嘀嗒出行避免了與滴滴在資本市場的同場面試。但持續的補貼、融資以及IPO也意味著互聯網出行領域撒補貼換市場的戰火更加熾熱。
虧損規模高于收入
嘀嗒成立于2014年,其股東包括蔚來資本、IDG、高瓴資本等諸多投資方。目前宋中杰、李金龍、李躍軍、朱敏、段劍波五位聯合創始人全資持有的5brothers Limited持有嘀嗒出行34.43%的股份以及50%的投票權。
其中,嘀嗒出行董事長兼CEO宋中杰的話語權最高。他不僅持有5brothers59.33%的股份。此外,他還持有嘀嗒出行的實際運營主體北京暢行60.54%的股份。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目前是嘀嗒出行的非執行董事。公開資料顯示,他此前還曾擔任過嘀嗒出行的董事長。與李斌相關的Leap Profit目前持有嘀嗒出行17.34%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嘀嗒出行的盤子并不大。今年上半年其收益為人民幣3.1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66倍。2019年嘀嗒出行全年收益為5.8億元。2018年這個數字約為1.18億元,是2017年的2.4倍。
但嘀嗒出行的虧損規模要高于收入。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2019年確認虧損凈額為人民幣7.56億元,2018年這個虧損數字是16.77億元。
不過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嘀嗒出行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被計入流動負債,其變動影響也被計入了嘀嗒出行的利潤端。剔除優先股公允價值影響后,嘀嗒出行在2019年實現凈利潤1.72億元,純利率為29.7%。今年上半年盈利約1.51億元,純利潤率為48.6%。
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源于嘀嗒出行的估值增加。招股書顯示,從2014年12月-2018年,嘀嗒出行共進行了A-E五輪融資,合計發行約6.18億股優先股,拿到共計約2.85億美元的融資。而其四年間,其每股成本也從A輪的每股0.0436美元上漲到E輪的0.49544美元,漲幅超過10倍。
有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優先股估值增加,企業負債增加,同時在企業IPO時轉化為普通股的成本也增加,如果超出原有的賬面成本就確認虧損。
嘀嗒出行宣布,2017年由于優先股公允價值減少,產生收益2.93億元。2018年和2019年由于優先股公允價值增加,產生虧損4.774億元和10.36億元。今年上半年則因此產生虧損約8.36億元。
但該業內人士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一般來說任何公允價值變動,并不反應企業的實際主營業務盈利狀況,“它的變動會影響到利潤表上的最終數字,但不會影響到實際現金流”。
順風車業務占據九成
與滴滴走的“大閉環”路線不同,嘀嗒走的是“小而美”風格。
輕資產運營的嘀嗒,主要通過收取服務費產生收益,擁有順風車、出租車和廣告及其它三大業務。而在盈利的道路上,順風車成為嘀嗒出行的營收和利潤支柱。
在營收方面,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嘀嗒順風車平臺產生的收益占比從56.6%一路上漲至91.9%。今年上半年,嘀嗒順風車的收益約為2.73億元,也占到總體收益的87.8%,與去年同期持平。
這期間,嘀嗒的順風車的服務費率也持續上漲。2017年-2019年嘀嗒順風車的平均服務費率分別為3.7%、4.1%、6.3%。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上漲到了8.3%。
而從利潤來看,今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的毛利為2.55億元,其中順風車業務占比超過九成。此外,當期順風車業務的毛利率為86.3%,是出租車業務毛利率的2.75倍,是廣告業務的1.27倍。
嘀嗒出行的招股書還顯示,若按2019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算,嘀嗒出行占據了65%的市場份額,2019年順風車搭乘1.79億次。
易觀分析汽車出行行業分析師孫乃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嘀嗒進入順風車領域較早,積累了不少覆蓋面更廣的低消費群體。同時滴滴順風車此前的下線,也給了嘀嗒順風車休養生息和快速生長的時間。她認為,在滴滴系的花小豬出來前,嘀嗒的規模能排行業第二,現在位居行業第三。
相較順風車業務而言,招股書上提到在2019年搭乘1.1億次的出租車業務,并不是嘀嗒出行的強項。但今年上半年,出租車平臺服務產生的收益僅有1560萬元,占嘀嗒出行總收益的5%。而2019年,這個數字僅為1.1%。事實上,嘀嗒出行是從2019年8月才開始在試點城市,試圖通過向出租車司機收取服務費,實現出租車網約服務變現。
嘀嗒出行宣布,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的出租車網約服務已經在86個城市落地。截至今年6月30日,擁有合共逾735,000名認證出租車司機,占全國所有出租車司機約26.4%。
與滴滴的較量
但在互聯網出行領域,無論誰都繞不開與滴滴的比拼和較量。
僅從搭乘量來看,今年1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曾在小桔車服的開放日上表示,在2019年這一“低谷的一年”,滴滴的網約車和出租車共接送近百億次乘客。
但互聯網出行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撒補貼換市場這一傳統打法也依然主流。最新的補貼戰況是10月9日,滴滴宣布上線“滴滴喵喵節”活動,投入101億補貼,發放全平臺、多品類出行消費券。
而從嘀嗒出行招股書中公布的用戶獎勵,也能看出這一戰場投入之巨大。
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2017年用戶獎勵為3537.3萬元,2018年這一數字飆漲至9.39億元。
這其中出租車是嘀嗒出行的重要補貼市場。事實上,考慮到滴滴的順風車業務此前由于安全問題一度下線。出租車市場才是滴滴和嘀嗒此前正面競爭的市場。在嘀嗒拋出9.4億補貼的2018年,約有9.33億元的獎勵都投向了出租車領域,只有約600萬投給了順風車業務。
但高額補貼也帶來高額虧損。在2018年,嘀嗒出行經調整后的虧損為10.67億元,是其當年1.17億元收益的9.12倍。
2019年,嘀嗒出行的高額補貼戛然收窄至1.05億元。其中順風車和出租車的獎勵比例基本四六開。但一個新的信號是,2019年下半年嘀嗒在順風車領域投入超過4200萬元,占到全年總獎勵的四成。這意味著嘀嗒在順風車領域重新感受到風險。而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滴滴的順風車業務自去11月恢復試運行,目前已經全面落地。
孫乃悅還認為,嘀嗒出行在2019年將大部分獎勵又投給順風車業務,源于順風車的價格敏感性。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由于嘀嗒是采取抽手續費的模式,從單均來看順風車的利潤并不會很高,但關鍵在于順風車的單量大。
她還認為,未來嘀嗒、首汽、T3出行這些互聯網出行領域的企業還是會更多在順風車、專車等單線業務發力。“未來兩到三年,市場還很考驗出行企業的盈利能力”。(記者 盧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