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汽車行業的投資者可能經常會接觸到一個信息:日本的“股王”寶座長期被豐田汽車霸占,而中國的“股王”則非貴州茅臺(600519,股吧)莫屬。目前,豐田汽車市值約為1.35萬億元(人民幣),貴州茅的市值達1.46萬億元,而中國汽車行業龍頭上汽集團(600104,股吧)的市值是2700億元。
從白酒到汽車,中國資本市場的“股王”寶座,未來有可能在這兩大消費行業龍頭之間流轉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產銷大國,為什么中國的“股王”不能像日本資本市場一樣,來自汽車行業?
拋開中國、日本兩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差異因素,中國的汽車市場雖然在近兩年里遭遇了連續28年高增長之后的調整期,但目前千人保有量是170輛,距離全世界平均水平190輛,距離發達國家的500輛至800輛,仍有一定增長空間。
從汽車產業鏈發展進程來看,中國、日本的汽車產業在起步階段都經歷過模仿、零部件國產替代等。目前,兩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都有了很好的工業基礎,中國汽車產業在產品質量、工藝、造型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相關零部件領域也涌現了一大批龍頭企業。比如,寶鋼股份(600019,股吧)和福耀玻璃(600660,股吧)是汽車用鋼、汽車玻璃領域的龍頭,這兩家企業在全球也都是相應領域的頭部企業。
對標日本汽車行業龍頭豐田汽車,中國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需要借鑒的地方有哪些?上汽集團有關負責人認為,其一是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模式,其二是技術、專利以及品牌力優勢,其三是豐田汽車業已成熟的海外布局。
實際上,在海外布局方面,伴隨著國內汽車市場負增長格局的持續,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將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場。從數據上看,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產銷完成1814.9萬輛和1837.1萬輛,相應汽車企業出口量為74.8萬輛,作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的大國,這樣的出口比例確實有點低。但換個角度,這也說明中國汽車產業的海外市場有增長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12年曾首度突破百萬輛,但此后一度回落,直到去年才再次突破百萬輛,達到104.1萬輛。在國內汽車產銷蒸蒸日上的情況下,汽車出口為什么會在突破百萬輛后出現回落?這一現象或許可以從中國摩托車產業出口上面得到解答,在過去,中國的摩托車曾打敗日系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因為未注重售后服務,等品牌和口碑滑坡之后,以價格低廉為優勢的中國摩托車在這些市場的份額不增反降。
進軍海外市場,意味著中國汽車企業將直面豐田、大眾等跨國汽車巨頭的競爭,而這些巨頭在海外的布局已經相當成熟,中國汽車企業要如何突圍?在2018年,上汽集團將“國際化”加入“新四化”里,這意味著,上汽集團這家中國汽車龍頭對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提高。資料顯示,在2016年,上汽集團的海外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萬輛,達12.6萬輛,成為中國汽車出口領域的全國第一;隨后兩年里,上汽集團海外銷量分別為16.4萬輛、27.7萬輛,增勢明顯,且與第二名逐漸拉開了距離。
對比上汽集團的整個汽車銷量,雖然上汽海外出口的比例目前還比較低,但可喜的是,這家汽車龍頭吸取了摩托車等產品出口的經驗和教訓,以用戶需求為驅動,以“新四化”為抓手,注重售后服務和品牌建設,提供了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在諸多海外市場實現了突圍。
單從海外布局看,對比日本“股王”豐田汽車,中國汽車企業對海外布局的重視程度提升,對“新四化”的布局也已取得一定的突圍優勢,若以目前百萬輛汽車出口為起點,待到中國汽車海外布局成熟之時,有沒有可能,中國資本市場的“股王”花落汽車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