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寶馬和大眾先試水

  • 發表于: 2021-11-12 16:01:50 來源:中國汽車報

按照此前發改委公布的汽車行業開放政策,到2022年我國將“全面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眼看股比全面放開在即,目前的乘用車合資企業股比會有改變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據接近東風集團的知情人士透露,東風汽車最快將于今年11月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所持東風悅達起亞25%的股份,屆時,起亞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將達到75%,而東風集團則將完全退出。聯想到此前的華晨寶馬,有人開始擔憂,明年會不會出現外資車企紛紛增持股比,獨資車企不斷增加的現象。

“我認為明年股比全面放開后,國內汽車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變化,但最終還是要看中外雙方在合資公司里的貢獻與能力比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近年來中國車企成長迅速,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底氣和實力,另一方面,外資公司想要增持其在華合資公司的股份,無論是從資金來說,還是考慮到本土化發展,難度與挑戰都不算小。

東風所持股權估值與分配成談判關鍵

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實從今年年中開始,起亞、悅達和東風汽車三方就已經開始對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股權開啟談判,東風汽車想退出,而起亞方又恰好想擴大股比,大家很快就達成了一致,并于8月簽署了備忘錄。

該人士稱,由于距離合資營業期限只有一年時間,因此今年9月東風悅達起亞三方股東就股比開啟了新一輪的談判,核心點之一是東風所持有的25%股份估值。公開數據顯示,東風悅達起亞的注冊資金是6.24億美元,由于當時悅達沒有生產資質,為促成合資項目落地,東風悅達起亞便以東風持股25%的條件,換取了后者的轎車生產目錄資源,其中20%為換取目錄資源的干股,加上近年來東風悅達起亞經營狀況不佳,這25%的股份價值估計會出現較大的“縮水”。

此外,這25%的股權最終如何分配也成為了談判的另一個重點內容,知情人士分析道,東風悅達起亞引進新的投資人可能性很低,因此這25%的股份存在直接被起亞的母公司——現代集團收購的可能性,但最終的股比分配結果要等到明年9月公布。

“此前由于股比限制,東風悅達起亞的股權難以做出調整,但如今隨著股比即將全面放開,如果東風能夠退出,而起亞又可以增持股份,這對于合資公司和股東方來說都算是好事。”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東風來說,一方面在合資公司話語權不高,另一方面投入也不多,退出之后可以專注于集團的其他板塊,對于起亞來說,持股增加后能夠獲得合資公司更大的決策權和主導權,有助于自身其他資源的導入更加順暢。

寶馬和大眾成為“吃螃蟹的人”

2018年4月,國家發改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及制造業開放問題答記者問時宣布,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將把制造業開放作為一項重點,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通過5年過渡期,也就是在2022年,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此前,新能源汽車和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已分別于2018年和2020年放開,2022年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也即將取消,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在政策公布后,乘用車合資企業也陸續開始了動作。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寶馬。

2019年,在合資公司成立15周年之際,寶馬和華晨達成股比變更協議,寶馬將增持華晨寶馬25%的股份至75%,這項股比調整預計在2022年完成;今年5月24日,寶馬中國又正式向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管理人報名,表達了對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部分資產和權益的收購意向,最終正式提交了關于“中華”品牌汽車生產相關部分資產及華晨制造100%股權收購方案;10月2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對寶馬中國收購華晨汽車制造股權案進行簡易案件公示,內容顯示,華晨集團目前持有華晨制造100%的股權,寶馬中國已經與華晨集團簽訂股權買賣協議以收購華晨制造全部股權,擬議交易后,寶馬中國將單獨控制華晨制造。

2019年3月12日,在德國大眾年會上,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明確表態:“考慮提升在華股比。”在經歷了諸多揣測之后,2020年5月29日,大眾汽車集團投資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9億元),獲得了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奧迪、大眾汽車集團及中國一汽共同宣布,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將落戶長春,奧迪及大眾汽車集團將持有該公司60%的股份,這是奧迪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家控股合資公司,也成為了大眾集團在中國第二個持股超過50%的合資公司。

下一個會是誰?

明年汽車行業股權全面放開,在乘用車領域,下一個迎來股比變動的會是誰?除了上文提到的東風悅達起亞以外,有人猜測會是戴姆勒。

2018年,戴姆勒開始表露想要提高持股比例的意愿,2019年底還曾有媒體報道稱戴姆勒擬增持北京奔馳股份到75%,不過北汽集團始終態度堅定,不予以讓步。直到2020年下半年,北汽集團迎來新掌門人姜德義后不久,戴姆勒再度提及股權問題,未得到回應。雖然目前沒有公布任何官方消息,但曹鶴坦言,豪華車領域有望成為股比全面放開后最有可能迎來調整與變化的領域,北京奔馳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家。在他看來,國內現在豪華車合資公司中方大多話語權不高,無論是從品牌打造還是技術輸出來看,中方的貢獻少于外方,中外的持股比例或將最先出現“松動”。

或許也可能是北京現代。今年早些時候,與理想汽車可能接盤北京現代第一工廠消息一道被曝出的,還有現代汽車正計劃于年底增持北京現代的股權,成為大股東的傳聞。據悉,雖然北京現代近年來表現不佳,但相較現代集團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業務,中國市場相對較好,是為數不多實現增長的汽車市場,因此現代汽車正在積極謀求改變股比,來提升在合資公司里的話語權。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銷售革新室室長辛宗昊曾公開表示:“現代汽車在華的發展,并不能完全依托于合資公司的現有模式。為了更加適應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現狀,未來現代及起亞的品牌運營也將主要由現代汽車中國總部負責,兩家合資公司將更側重銷售方面的工作。”這些言論被不少人視為現代集團向北汽謀求股比擴大的信號。

另外,就連此前在股比變更上較少動作的日系品牌也有些“蠢蠢欲動”,此前有報道稱,豐田有意提升在華合資股比,且提出了代工生產雷克薩斯車型的籌碼。

不過,對于明年即將全面放開的合資股比帶來的影響,業內似乎看淡了許多。師建華指出,2022年這一時間點,大家早已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看重了。像華晨這樣“孱弱”的車企,自然早早就定下了被“吞食”股權的命運,而對于那些在合資公司里實力尚存、底氣較足的中國車企來說,外方想要增加持股勢必要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也不是件容易事。“當然,股比變動屬于企業的核心機密,明年會怎樣還不好判斷,關鍵還是交由市場決定。”但師建華表示,鑒于這些年自主品牌車企成長很快,與外方相比孰強孰弱還不好說,因此恐怕也很難出現時間一到立刻發生許多股比調整案例的現象。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現在中國車企對于股比調整也不再像過去那么緊張,淡定了不少。

曹鶴也認為,除了豪華車領域,股比的全面放開對傳統乘用車市場影響有限,至于像特斯拉這樣完全獨資的新能源乘用車外資公司,恐怕也很難出現第二家。(記者 施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