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寧德時代不相上下的全球知名動力電池廠商,韓國電池巨頭——LG化學的發展不可謂不迅猛,其電池業務部門也于去年年底拆分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LG能源。據韓媒近日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LG能源已決定年內按計劃推進IPO(首次公開募股),具體細節及日期將在不久后公布。
LG能源的IPO進程之所以有了新進展,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涉及通用電動汽車的召回一事有了最終結果。通用汽車日前發表聲明稱,已與LG達成賠償協議。根據協議,LG方面將賠償通用汽車因電池生產缺陷而召回雪佛蘭Bolt的相關費用,共計19億美元。
負擔通用汽車絕大部分召回成本
賠償協議的簽署,意味著通用汽車此輪天價召回財務上的損失,基本上由LG集團來埋單。
據悉,LG集團是韓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之一,LG電子、LG化學都是該集團旗下的知名子公司,且近年來都在汽車領域大舉開拓市場。LG化學是通用的長期電池供應商,其全資子公司LG能源負責生產電芯,而后由LG電子組裝成電池模塊,交付給通用。
原本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通用旗艦電動汽車產品——雪佛蘭Bolt一次次的起火事故后,終于產生了裂痕,且裂痕不斷擴大。通用于去年11月首次宣布召回全部2017和2018款Bolt,以及部分2019款Bolt,共計6.9萬輛。當時的解決方案是更新軟件,將充電量限制在90%以內。不過,之后依然有Bolt發生起火事故。為此,今年7月,通用對上述車輛發起二次召回,直接更換電池組。1個月后,通用再次決定追加召回7.3萬輛2019~2022款Bolt,至此售出的所有Bolt都被納入召回范圍,需要更換全新的電池組。
根據通用的預估,召回相關車型以及修理、更換電池將共計花費大約20億美元,可謂是迄今為止成本最為高昂的電動汽車召回。在召回公告中,通用直接將責任歸咎于LG,認為LG方面提供的電池可能同時存在電池陽極撕裂和隔膜皺褶兩種生產缺陷,增加了起火的風險。為此,通用要求LG方面賠償其召回損失。當時LG方面的表態是:“準備金和召回費用比例將取決于對根本原因的聯合調查結果。通用、LG電子和LG能源正在進行調查。”
從最終賠償金額來看,LG方面存在過錯的可能性比較大。當然,也可能是其想盡快平息事態,以免LG能源的IPO進程繼續被擱置。據了解,LG能源于今年6月在韓國申請上市初步許可,審查時間一般為2個月,但根據韓國交易所規定,審查期間出現重要問題或延遲提交數據可能導致審查無限期推遲。而今,與通用的“官司”了結后,LG能源的IPO終于可以繼續向前推進。
通用方面對于賠償責任的分配顯得較為滿意。“LG是通用汽車寶貴的供應商,我們很高興能達成這項協議。雙方的工程和制造團隊將繼續合作,以加快生產新的電池模塊。我們預計將在本月開始對客戶車輛進行維修。”通用汽車負責全球采購和供應鏈的副總裁希爾潘·艾明在聲明中說。
缺陷電池“苦主”不止一家
與通用的召回糾紛得到解決,并不意味著LG能源可以高枕無憂。在通用之前,韓國現代電動汽車召回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其母公司LG化學的聲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LG化學是現代汽車的獨家電池供應商,但近年來,現代汽車增加了其他電池供應商,尤其是采購自SKI的電池數量不斷增多。雙方關系裂痕擴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電動汽車起火事故。2020年10月,現代汽車宣布在全球召回7.7萬輛Kona,解決方案是升級軟件,更新電池管理系統。在此之前,Kona在全球各地發生了十余起起火事故,部分發生在韓國,引發了韓國民眾的廣泛擔憂。
今年2月,現代再次宣布,由于存在起火風險,將在全球自愿召回近8.2萬輛純電動車,這次的解決方案是更換整個電池組??傉倩刭M用約為1.4萬億韓元(約合12億美元),最終協商后,LG方面承擔了70%的召回費用。相比之下,通用得到的賠償比例更高一些。
除了電動汽車自燃外,LG能源的儲能產品也存在類似風險。今年2月,LG能源的儲能系統因電池存在起火風險而在澳大利亞宣布召回,而此前其在美國、韓國也發生過儲能系統產品起火事故,輿論懷疑其電芯存在安全隱患。
積極在海外市場擴張
現代汽車和通用汽車前后大規模召回,將LG能源及其母公司LG化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從裝機量來看,LG能源的擴張步伐并沒有慢下來。韓國SNE能源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LG能源的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從去年同期的15.6 GWh增至39.7GWh,市場占有率為24.5%,排名全球第二。
LG能源在海外市場擴張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由于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后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美國已經被視為繼中國、歐洲之后又一個潛力巨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可以說,LG能源之所以能在全球車用動力電池排行榜上與寧德時代一較高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數年前在歐洲市場的布局,而歐洲電動化熱潮也讓其賺得“盆滿缽滿”。LG能源有意在美國復制其在歐洲市場的成功,與通用的和解就是關鍵一步,畢竟美國另一家重磅車企福特已經被競爭對手SKI“籠絡”了過去,雙方不久前官宣了114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計劃。
通用暫時也沒有與LG能源“散伙”的打算,畢竟雙方已經牢牢地“捆綁”在一起。2019年,通用與LG化學宣布投資23億美元,以50:50的持股比例在美國俄亥俄州組建了一家合資企業,而合資電池工廠已于2020年年中破土動工。雙方還簽署了電池聯合研發協議。
LG能源的“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最新官宣的合作伙伴是Stellantis集團。10月18日,LG能源與Stellantis宣布,雙方將成立一家電池合資公司,并建設一座新的電池工廠,生產電芯和電池模塊。工廠選址正在審查中,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動工,2024年第一季度投產,年產能將達40GWh。該工廠生產的電池將供應給Stellantis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組裝廠,從而幫助Stellantis實現其電動化目標,即到2030年,電動汽車占到其美國銷量的40%以上。這樣一來,LG能源在美國的版圖勢必將進一步擴大。
目前,LG能源的IPO正在推進中,公司估值達100萬億韓元(約合850億美元),擬募集資金100億~120億美元,有望刷新韓國最大IPO紀錄。
電池安全事故頻發
安全是電動汽車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自燃事故一直是懸在動力電池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除了現代和通用外,還有一些與LG能源合作的整車廠商旗下電動車型也出現了自燃事故。例如,去年2月,保時捷Taycan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處住宅內起火燃燒并發生爆炸,車輛完全損毀,車庫也嚴重受損,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今年8月初,德國一輛奧迪e-tron GT在充電時突然起火,事故造成車頭嚴重受損。同樣是在今年8月,一輛大眾ID.3在荷蘭格羅寧根自燃并焚毀,這是大眾ID.3首次曝出自燃。
當然,不只是配裝LG能源電池的電動汽車出現自燃事故。事實上,現代和通用的大規模召回對LG能源的影響之所以還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燃事故頻發,成為一個相對普遍的行業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全球主要市場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呈現飛速攀升趨勢,中國、美國、歐洲等市場的電動汽車自燃事故也頻頻登上新聞頭條,涉及特斯拉、長城、北汽、廣汽、理想、小鵬、蔚來等眾多車企。
電動汽車雖然不算是新鮮事物,但其真正面向民眾大力普及還是在最近10~20年,不可避免地會經歷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自燃事件的出現,無論對整車廠商,還是對相關電池廠商的聲譽都是一個較大的打擊。目前動力電池領域除了電池廠商掀起“軍備”競賽外,多家大型車企也紛紛自建電池工廠。如何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保障電池及車輛安全,考驗著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相關方。(記者 張冬梅)